今天的中国数据确实显示通胀高涨,货币政策压力进一步显示。
通胀表面是一个货币现象,但是,实质上应该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现象,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通胀的原因不同,治理的方法就应该不同,简单说,我们认为目前的通胀应该是全球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货币超发;中国的通胀比美国和欧洲这些原创货币超发国家要高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一些原因:中国的经济结构要优于欧美的经济结构,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同样是货币超发,欧美的货币功能是以货币超发来维持市场交易的信心也就是货币与市场总交易量之间的杠杆比率不会因为危机而急剧萎缩,而中国等新兴国家则没有这种压力,在市场避险的原始冲动下,全球资本和交易本身就会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和扩张新兴国家经济体的交易总量也就是扩大货币与市场交易总量之间的杠杆率,而为了汇率因素考虑,新兴国家为了出口、就业和外汇储备价值等因素考虑一般会跟随欧美的货币政策而同步甚至是超幅度地发行货币,这样一边是货币供给以超越欧美的幅度超发一边是市场金融杠杆率上升,形成的市场经济现象是通胀而且是比欧美国家更大的通胀也就不奇怪了。也许我们不得不检讨我们的一些经济理论和观点,比如是不是欧美的经济危机就一定会带来中国的经济衰退?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们的另一个想法是中国的通胀问题不可能在中国经济体内部的政策上得到根本性解决,充其量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通胀并不是一个像表面显示的是货币政策现象,而是中国的经济全球一体化中的战略和结构问题,一个产生于全球一体化的中国通胀问题必须放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在经济体内部。
中国的通胀除了从自身的内部挖掘出路外还应该在国际化上做文章,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金融界企业的努力,同时需要金融甚至经济和企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的支持,比如科学技术、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普世价值观推广等等全方位的努力。通胀是货币现象,是货币供应大于实物供应的必然,那么从经济体内部,我们其实有很多生产和生活资源、高校科研资源、农业山地资源等等可以进一步资产金融化,你不去金融化,权势资本迟早也会提前掠夺,建立提高农民交易效率的系统建设对体现农民收入和劳动估价的资产市场、研发和科技的社会资本支持系统建设的资产市场化,有资源配置市场化来扩大实物的估值市场化是反通胀的最根本的出路;其次是提高人民币的国际意义,从结算、交易和储备等全方位入手推广人民币,只有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功能扩张才可能根本性地摆脱货币霸权带来的黑天鹅效应。
人民币超发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在加息与扩张人民币经济交易体的匹配之间才能找到抑制通胀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