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亚形势和美国因素——时代变迁引人注目的特点


     

                   2010年:东亚形势和美国因素

                           ——时代变迁引人注目的特点

    一、奥巴马“重塑美国领导世界”的雄心和严酷的现实

2010年国际形势确实十分错综复杂,在某些方面甚至迷雾重重,异乎寻常,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主体形势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我们“时代变迁”的“量变进程”仍在比较快地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G20实际上已成为新兴经济体同老牌发达国家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在金融体系改革方面,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总体投票权将接近5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砖四国”总共持有的份额将升至14.18%,接近一票否决权;在复苏经济方面,前者快速向好,后者乏力,进一步显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和大国关系方面,英国继日本提出要与美国建立“对等的”同盟关系之后,也提出了要与美国建立“不盲从的”同盟关系,老同盟国土耳其也不那么听话了,开始同一些美国不喜欢的国家搞在一起。说得再简单一点,美国现在仍然是这个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龙头老大”了(指挥棒越来越不灵了)。事情正像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说的那样:(现在)东方在增长,西方在衰退;西方充满担忧,东方满怀希望。这正是对当今世界两道不同风景线极佳的描绘。

    奥巴马2009年执政后,他以“重塑美国领导世界”为核心的“外交新政”,从一开始就面临“时代变迁”的残酷现实,力不从心。今年5月,奥巴马在西点军校讲话也承认,美国再也不能在世界上单独行动。美国情报委员会报告也说:“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兴起,一个全球多级体系正在崭露头角”;虽然美国仍将是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但主宰地位下降”。

    二、美国要以“多伙伴世界”取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真实意图

一年多来,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多次谈到奥巴马关于建立“多伙伴世界”的外交理念,说什么美国将致力于“通过更多成员的更广泛合作,减少竞争来发挥领导作用,从多极世界走向多伙伴世界”。这话听起来蛮动人的,但实际上是在偷换概念,企图以“多伙伴世界”取代“世界多极化”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战略目标仍然是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维护美国一心一意想要主导的“当今世界”。2003年,时任国务卿的赖斯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重要演说,强调“多极世界”是一种“竞争理论”,“不能促进和平”;说“多极世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这个世界折磨得痛苦不堪”;奉劝人们、特别是欧洲国家“放弃对众多新‘极’的追求”,团结在美国自由、和平与正义的“单极”周围。希拉里和赖斯战略图谋实际上是一致的,但策略不同。一个直言不讳,一个遮遮掩掩。赖斯没有成功,希拉里能行吗?
    三、美国“霸权思维”和“脆弱心灵”的矛盾和碰撞

奥巴马“外交新政”从一开始便不断在“美国领导”驱动和寻求围绕它转的“新型伙伴”驱动之间转悠;在“价值观”驱动和“利益”驱动之间,以及“争取合作”驱动和“蓄意遏制”驱动之间摇摆。经过不到一年的实践,奥巴马政府终于按捺不住了,去年年底以来美国有一系列政策宣示和表演。

    奥巴马去年11月访日之前,公开声称他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总统,访日期间,一再表示美国要主导亚太地区(包括东亚共同体)的各类组织。接着,他又在今年初的国情咨文中高调誓言:“美国决不当老二”。希拉里•克林顿紧密配合,说得更多。她今年1月在夏威夷的一次政策演说中6次提到美国要“领导”或“主导”亚太地区问题,9月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上12次反复谈到美国图谋“领导世界”的问题。9月8日,她还露骨地声称,“美国领导全球的模式卓有成效”,应该抓住眼前的新机会实施海外领导力。她还说,美国在全球的领导作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新世纪中,美国“能够、必须也将会”发挥领导作用,即便这么做时必须采用新方式,因为“世界正在依靠我们”,现在是“新美国时刻”,“是一个通过艰苦努力和大胆决策必须抓住的时刻,以便为今后数十年美国保持持久的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美国一直自诩世界“领导”,似乎不言自明。如今何以如此喋喋不休、大谈特谈? 发人深思。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要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和它日益力不从心处境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霸权思维”和“脆弱心灵”的矛盾和碰撞,势必影响它的战略决策取向和政策行为。2010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改革、气候变化、有关热点以及同各大国关系方面,都有很多表现。最突出、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亚形势和美国因素。

    四、东亚形势和美国因素

    冷战结束 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形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形势,一直是比较和平与稳定的,经济发展势头堪称全球之冠。东亚国家不仅共同度过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这两年又顶住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率先复苏和兴起。“东盟”已逐步成为本地区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今年已开始运作,“10+3”、中日韩三边合作等一系列机制相继建立。“中国速度”发展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大势向好,人心“思和”。可是为什么近来形势好像忽然恶化、“乌云”就要“遮月”了?

    诚然,由于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民族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东亚国家也存在不少矛盾,有的是潜在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对抗性”,个别情况下,还有过恶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妥善处理,实际上中国和有关方面也一直在耐心地协调立场,本着互谅互让和合作共赢的方针,“劝谈促和”。东亚国家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大潮流”并没有任何逆转现象,东亚的天空仍然是比较晴朗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因素”在起负面作用,美国要主导世界的“老毛病”同东亚国家“联合自强”以及中国兴起的大趋势不相适应,相互碰撞。它心里不平衡,感到不安和焦虑。

    首先,中美关系负面因素在发酵。奥巴马上台后不久便来中国访问,并一再声称,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希拉里也多次强调,在新形势下,美中要“同舟共济”。这些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并非全是虚假。美国确实需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中国也很重视与美国的合作。问题是美国要的是像同盟国日本那样“主从性”或“附属性”的新伙伴。但中国不可能充当那样的角色。美国认为,“中国速度”的发展和影响正在不断提升,如此下去,美国很可能要被边缘化,甚至大权旁落。因此,奥巴马“外交新政”的天平开始倾斜了,倾斜到情不自禁地要“遏制”中国的方面。

    第二,日本去年政权更迭后提出要与美国建立“对等的”同盟关系,认同自己是生活在“最具活力的”亚洲地区身份,表示要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并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战略设想。这实际上是要改变美日“主从同盟关系”的性质,改变中美日三边关系的“2:1”(美日对中国)的局面,这无异于“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东亚国家平等的伙伴关系。对这一切,美国岂能容忍?现在鸠山虽然被迫下台了,但日本追求平等同盟关系的大势并未逆转。美国岂能坐视?

    第三,韩国的现政权虽然让美国比较称心,但韩国也在同中国搞“战略合作”关系,韩国和日本同中国的贸易总量去年都分别超过了它们同美国的贸易。更何况目前韩国的政局仍然存在着变数,韩美军事同盟关系再怎么提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无法取代日美同盟这个“基轴”。

第四,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与中国的“10+1”关系进展比较顺利,今年又开始了“自由贸易区”。中国“和谐周边”的主张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美国的主导权何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比克林顿和布什时期更加感到不自在,下决心出狠招,使计谋。正是在这个时候,至今还是个谜的天安号沉没事件和日本右翼搞的钓鱼岛事件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美国趁机“搅局”和“放火”,自编自导了一幕闹剧。

    五、“搅局”和“放火”的五大手法和目的

    一是大肆散布“中国傲慢论”,歪曲中国必要和有限的海防政策,宣传中国军事和外交都“越来越咄咄逼人”,“国强必霸”,中国周边“起火了”,开始“疏离中国,向美国看”了。

    二是刻意宣传朝鲜的“威胁”以及中国的“认同”和“纵容”,制造紧张,造成“老美不能走”的气氛,诱惑一些国家感到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伞”,稳固和提升美日与美韩军事同盟关系,并破坏中日韩合作乃至“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三是使用“离间计”,利用在南海问题上东盟个别一些国家、特别是越南同中国的双边争议,使之“国际化”和“多边化”,制造更大矛盾和纷争,以便浑水摸鱼,破坏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好形势。

    四是利用钓鱼岛事件图谋插手中日争议,把中日美三边关系拉回到冷战时期“2:1”(美日对中国)的局面,制约中国。

    五是拉拢日本和韩国频频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炫耀美国军事实力的存在和优势,摆出支持盟国和新伙伴“不屈的意志”。

    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初步看来,这个闹剧的上演好像是赢得了不少喝彩。“亚洲北约”的阴魂本来就没散,现在又想趁机以新的形式复活,以“双边同盟”和“双边伙伴”关系慢慢“串起来”。美国一些媒体也在吹嘘,这一轮较量“美国是最大的赢家”,朝鲜半岛美国战时指挥权又延长了3年零7个月,日本敢于同美国叫板的势力正在受到压抑,东亚个别国家的一些舆论也开始有点摇摆、甚至质疑中国了。

    其实,这都不过是一些表面和暂时的现象。今日之东亚形势以及中国同东亚国家的关系,早已今非昔比。企图用“亚洲北约”那一套过时的冷战思维来搞什么“遏制”中国的包围圈,全然是一厢情愿,早已吃不开了。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也不得不承认,环顾中国周边各国,它们虽然需要美国的合作和支持,甚至需要美国的某种平衡作用,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联美制华”,更不用说“联美反华”了。其实,中国也希望同美国积极合作,并无意要搞什么“对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克林顿和布什执政的两个8年,在“亚洲北约”之类的问题上,他们无处觅知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现在美国连一些“铁杆盟国”都难保住,更何谈什么新形势下的“亚洲北约”!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还因为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睦邻与“和谐周边”政策,平等待人,不搞对抗,美国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傲慢论”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中国速度”的发展和影响美国挡不住,东亚联合自强的潮流美国也挡不住。美国如果聪明,最好的办法不是继续上演今年的这场闹剧,而是听从基辛格的告诫:(美国应该)与正在兴起的大国“结束对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美国决策者必须首先放弃霸权主义”。

    七、浮躁情绪要不得,悲观论调不可取

对“中国速度”的迅速兴起,周边国家某些人感到不适应,感到担心,甚至畏惧,认为“老美不能走”,要用以平衡中国可能的“扩张”,并非不可理解。但美国媒体大加利用,不断叫嚷“中国威胁论”,煽风点火,显然别有用心。对此,我们不可小觑,但也无需大惊小怪。我们需要沉住气,冷静观察和应对,“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阿拉伯谚语说得好:“尽管狗在叫,骆驼队还是要继续前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切实推行建设和谐周边和合作共赢的外交,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方略,我们就是要坚定地稳坐在这个“钓鱼船”上,“韬光养晦”,运筹帷幄。

诚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外交上更要积极有所作为,但一定要注意谦虚谨慎,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既不为外部的挑动刺激而锋芒毕露,也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赞扬或捧场而飘飘然。目前国内有一股浮躁情绪,嚷着要“大有作为”和中国已走到“舞台中心的聚光灯下”。这些大话正好帮了“中国傲慢论”的忙,不应该继续蔓延。

    近来,国内还出现了一些有害的悲观论调,诸如中国“后院”为什么频频起火、如何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疏离感”以及“中国周边外交急剧变化,如何扭转”等等。这些文章主观愿望也许是好的,但立论错误,也不符合事实,客观上正好同美国当前的舆论导向一呼一应。遗憾的是,我国某些主流媒体却广为转载,既帮了美国的忙,又误导了我国民众。我们可以、也应该强调,评论是自由的,但学者是有祖国的,也应该是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