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如鲠在喉的时代。很多事儿,欲说还休。但很多事儿,真的是不得不说。因为,与我们自己或自己亲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崇高的时代,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无需强求崇高。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事儿。而素质教育,尤其令人如鲠在喉。
算起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不少年头了。别处我不知道,而我自己的女儿,在入小学的时候,就在“素质教育”的包围中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如今,我的女儿已临近初中毕业,这个“素质教育”到底在女儿这一茬孩子们的身上开了什么花?又结了什么果呢?
不说还罢。若说,真是痛心,真是无奈,真是无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我这个做父亲的,一点点看着这个社会、学校对孩子的改变,也包括对我的改变。我是一个不够坚定的父亲,当女儿还是一个小小女孩儿的时候,我曾经有过很强烈的渴望,与这个社会,与学校“争夺”一个孩子,让这个孩子不再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考试牵着鼻子走人生,被现世的很多利益牵着鼻子走人生,被世俗的很多无聊无情牵着鼻子走……我努力过,努力了,也仍在努力。但是,当我的女儿成为一个初中三年级的毕业生的时候,当她不得不面对升学压力的时候,我也矛盾重重了,也开始有些把握不住自己了。我所做的,我所渴望的,在这个社会里,能怎样呢?我是在帮助我的女儿?还是在为这个孩子的一生设置障碍呢?
常常有朋友或亲戚甚至同事问起:“你孩子学习怎样?”我知道这是一种再普通再直接不过的关心。毕竟,“学习”二字,“成绩”这个硬指标似乎在标示着一个孩子在这个社会中的未来。所以,亲戚们关心,朋友们关心,同事们关心。面对这样的问话,我往往很不自在地答一句“还可以吧。”大概别人也就此觉得我的女儿“学习”不怎么样了,很一般了,我这个做父亲的碍于脸面,不好直说,就这样地敷衍过去。所以往往,人家也不再更多地追问,这是礼貌。其实,我的女儿“学习”很好,从小学到初中三年级,成绩在班级里一直是上游的,甚至一直是前几名的。我本可以为女儿的这个“成绩”自豪。但我自豪不起来。
我自豪不起来,甚至还有一种很强烈的担心。因为一个初中三年级孩子的父亲,不可能不关心面临的高中就学问题。我们这个地区,早就实行“素质教育”了,也已经“取消中考”了,按说,女儿读高中的问题应该很简单,没有任何的压力才对。这只是做父母的,做学生的,甚至做老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中考”是“取消”了,可是仍然有一个“学业水平测试”。而这个测试时间正是原来的中考时间,所考内容也仍是语、数、外、物、化几门“主科”。最后升高中,仍然是以这个“测试”的成绩为准的。而孩子们升高中,也是像升大学一样,有“一类、二类、三类”之分的。一类,自然是集中了这个城市里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优质生源的,二类即为“普通高中”,至于三类嘛,则为“职专”等“烂学校”了。作为一个父亲,我没有理由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进入一类学校,当然最担心的,就是女儿最终考进的只是一个三类学校。在现实里生活的家长们都知道,那类学校里的生源和教学是怎么回事。
问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类学校就读的,是所有孩子的家长啊!
女儿的成绩是优异的,但还没有优异到可以让我放心地看着她走进这个城市里最好的学校。当然,没有好的成绩,一样是可以进入这些一类学校的。因为这些学校,每年总有近半的“缴费生”:成绩不够录取分数,但可以通过各种关系交给学校两万到四万元的费用,就可以进入该校读高中。而有幸能交得上这个费用的,当然也不可能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有权的,或特别有钱有地位的能把权买得动来为他家孩子办事儿的。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公共资源,每年都会明目张胆地来收取这个费用,招收进这些学生,不是相关部门已经严格禁止收费招收择校生了么?我想,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默许,或参与其中,学校怕是也没有这个胆量来这样做吧。这些我不管不了,只能来关心我自己的孩子。我不想通过这样的关系来让女儿走进这些一类学校,我特别希望女儿能靠她自己的努力来进入这些学校,昂首挺胸!能吗?我没有把握。如果不能,我该怎么办?
找关系,花钱,把女儿送进一类学校。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得到。即使做得到,似乎自尊心或着说“面子”也在拉我的后腿,还有,我实在不希望我的女儿靠这样的一种方式走进这些学校,去承受那些“昂首挺胸”录取进去的孩子们异样的目光。可是,现在这个升高中的考试,越是临近,我越是觉得,是一个远比高考更折磨人、更离谱的考试和录取方式啊——比如这个城市有五个一类学校,如果我的女儿报考了其中一个,那么,只要这一个学校没有录取,哪怕高出其他几个学校的录取分数,人家也不会录取她,留给她的,只有二类学校可读了。作为家长我明白,作为学校的老师们也一再强调,这些一类学校,是孩子们将来有一个好出路最基本的开始。而以我女儿所在学校人数来算,他们级部共600多人,能进入这些一类学校就读的,也就只有三、四十个孩子而已。也就是说,每二十个孩子里面,才会有一个进入一类高中。通过老师们根据往年录取情况分析,这些能考进一类高中的孩子,每门课120分分值里,失分最多在五、六分左右。否则,根本不用考虑!太残酷了,这是我真切的感叹。而且我也实在为女儿捏一把冷汗——我一遍遍想过,换作我,能做得到吗?做不到。
可是做不到,现在这些孩子们也必须去做。所以,各种培训班、考前辅导班、一对一辅导班应运而生。当然,这些班的价格都是不菲的,每小时百元计。这些各色辅导班更是多冠以“天才”之类名头。社会办班是一个方面,而在校教师业余时间更是忙碌无比,很多教师业余时间每天几乎能辅导七、八轮孩子,每轮十几到二十几个不等,每人收费也在百元上下。这些在校教师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这些业余的班上,没有多少精力来备课,来为学校的发展思考和努力。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杜绝教师业余办班,但这样的“三令五申”形同虚设,毫无力量。我想,这之中的深层原因是利益的驱动,而利益之外,与现在越来越严峻的升学压力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在前头,社会有需求,才会有这些各色的班。据一些朋友同学同事的孩子说,他们都多少不等地在上这些班,而这些班上无非也是按教科书讲,只是讲得比学校快,题目做得多些。而上这些班的孩子,往往回到学校里来后,就不用再听课,老师讲的新课,对他们来说,只是旧课了。而现在学校老师讲课,多也讲得简单,而且也多让孩子自己预习,课上简单讲过,就完事儿了。这些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一个让人无奈的循环。
在这样的循环里,我作为一个初三孩子的父亲,开始焦虑,无所适从。很多孩子都在上各种辅导班,不是孩子喜欢上,而是家长不得不逼孩子上,孩子和家长都在为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目标而投入:家长投入高额的学费,孩子投入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空余时间。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孩子及家长们,在自觉而非自愿地挤进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不能自拔。朋友们劝我也给孩子报些这样的辅导班,看看孩子的成绩,我其实也有些幻想:再提高一点点,女儿还是有把握进入这个城市里最好的一类高中的。可是,问题是这样到底值不值?孩子肯定不愿意这样累,还有家长也不得不跟着受这样的累。
越是临近“学业水平测试”,我越是犹豫,矛盾,痛苦。这样的感觉令我坐立不安。这样的感觉让我如鲠在喉。我该怎么办呢?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越搞孩子越累,家长越累?越搞教育越面目全非呢?
如鲠在喉的“素质教育”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