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重思:北京治堵6大措施3条都不合理?


  ——夜半出台的措施,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不了?

  在草案经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后,为进一步缓解北京交通拥堵,方便广大市民出行,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6大综合措施“草案”今日起开始征求民意。其中涵盖了完善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内容。——面对日益严峻的“首堵”交通,有关方面从管、建、限三方面三管齐下,意图通过综合措施尽快疏堵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少措施还值得商榷:

  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城市已经建成那样了,怎么疏解?

  “草案”中提出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这个提法是好的,其实质就是控制“京籍中心城人口”,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还有相当的难度,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我们只说两点:其一,不允许外地人或后来移民入京,于理于法于情可容?其二,在五环内房价已经超过2万/平的情况下,疏解中心城人口到新城去,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动迁?

  好了,啥也不多说了,我们来看最近一个比较流行的段子就什么都明白了: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脸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怒,派警察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了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显然,如果依照上面的逻辑治堵,别说怎么有效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你能把北大清华搬到拉萨?你能把中关村搬到华西村?你能把国家大剧院搬到黄山?什么都不成,什么都免谈,最后不允许开车的只能是在北京的外地纳税人。但外地人都不在北京开车,堵就治理好了,路就通了吗?如果不能真正实现伦敦那样的立体交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功能定位,这一条也就是活在幻想中。

  加强机动车管理,仅实现本市行政机关公务车零增长远远不够

  “草案”还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在此基础上,在一段时期内,合理调控单位和个人年度小客车增长速度。

  首先,我们要表示,实现“本市行政机关公务车零增长”这一点非常及时,但仅实现零增长还远远不够,应该是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从零增长逐渐过渡到负增长,最终保持在一个最为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还要严控公务车的使用频率。这两方面很好理解,因为当前公务车数量本来就超标严重,而且其使用频率大大超出普通用车,都是政府公务用的一家亲嘛,把公务车数量和使用频率控制下来,绝对对于治疗交通拥堵顽疾具备奇效。

  第三方面,把军车纳入到正常的交通管理体系,若非切实执行关键任务,不允许军车随意闯红灯,占线,变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拥堵问题的好办法。毕竟,在不少老百姓眼里,军车已经等于坦克了,哪里不能去?他们一走,他们倒是顺了,其他车和行人,可就堵了。当然,我们还没说,动不动就进行的前面警车开道,后面风驰电掣的临时交通管制该怎么办了。领导这么多,大家都这么着急为人民办急事吗?我说的,你懂的。

  停车场实施特许经营,大力保障公交专用道路权是否过犹不及?

  据悉,本市中心城将新增5万个公共停车位并实行特许经营,同时,大力保障公交专用道路权,新建400处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高公交车辆运行效率,在公交车辆上新增1000套自动监测设备,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公交专用道行为。但允许机场大巴、校车、班车通行专用道。

  在特殊的国情下,特许,往往与垄断挂钩,我们害怕对停车场实施特许经营会造成某种腐败的温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力保障公交专用道路权会否过犹不及?本来三条道的路被人为限制非公交车只能使用两条,这部分车道拥堵是肯定的,大力保障是不是客观上造成更堵?没有实现智能交通,没有真正以人为本实现公交比私车更方便舒适,这堵就还将持续。

  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