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古人巧设生活局


    今人们在为古人们传给我们的物质和文化遗产的辉煌灿烂和博大精深而深感奇妙无穷、深奥无比、气势磅礴和叹为观止的同时,今人们是否想过: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生活现象,包括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等,其实并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使然,甚至和人类天然的动物属性是背道而驰的;可是,今人们却是心甘情愿地、义无反顾地、自然而然地和心驰神往地在复制着,这是因为什么呢?这就是我说的局,这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在漫长的年代里,通过众人的努力,出于对人性的透彻认识和对生活的理智把握,而极其巧妙地给人们设下的生活之局;久而久之,原先的人为设计逐渐地融入生活,越来越不露痕迹,最终习惯成自然了,我们也就很少去注意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和局的意义了。古人所做的生活设计在现在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我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其中影响最深最广最重最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夫妻婚姻关系,另一个是父母子女关系。
    我先说说婚姻关系。之所以看出了婚姻是古人设下的局,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既使再高级再智慧,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动物,因此,只要看看没有被人类的文化所浸染或者说是所污染的低级动物的天然表现,我们就知道人类的行为被文化打扮成了什么样子,或者说我们的行为离本能有多远了。而这种在文化引领下凸显的行为,正是古人设局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动物的两种很常见的现象:一是表面上的雌雄难辨,二是交配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反观人类正好相反:一是男人和女人从言谈举止到穿着打扮差异极大,二是极力推崇一男一女白头到老的配偶关系。那么,古人是如何来实现这种请君入瓮意义上的婚姻设计的呢?
    首先是间接的婚姻设计——男女外在差异的设计,目的在于极力往一个方向去推,那就是“男以刚为强、女以柔为美”;这样做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让两性之间的差异更大,也让两者都更欣赏对方,为稳固的婚姻和更多的后代繁殖做铺垫。其次是直接的婚姻设计,通过婚前男女隔膜的神秘性(比如宣传男女授受不亲),结婚程序的复杂性(比如彩礼和婚礼的沉重和繁琐)和婚后插翅难飞的禁锢性(比如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和打压),打造稳固的婚姻。古人精心打造婚姻堡垒的目的何在呢?古人知道,把每个人都放到家庭锁链中区,社会单元会更纯粹,也更便于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
    之所以说婚姻是一个局,是因为人的本性并不认可婚姻的束缚:每个人所喜欢的人都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从本心上也都不可能只喜欢出于太多偶然因素和自己结婚相伴的这一个人。因此就有了现在人性解放意义上泛滥成灾的婚外情;有了成群结队的妓女和小姐;有了太多随心所欲的性爱和没完没了的情人更替。现代人这种混乱的两性关系当然不是国家从稳定意义上所需要的,但却更符合人性;不过,这样以来,把古人的婚姻局丢在了一边,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表现也就不可能是极力推崇古人的婚姻局时的样子了。
    再来说说古人设立生活局的另一大局——父母子女局。同样是众所周知的:动物界普遍是只认母不认父的;动物界的母爱也只限于哺乳动物在哺乳期时母亲给予孩子的爱。这是自然造化中,出于动物自身传承需要所必不可少的爱。而人类在此基础上有意拓展了三个方面:一是把母亲对子女的爱从哺乳期延伸到了一生;二是把母爱延伸到了父爱;三是把母亲对孩子的单向爱延伸到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爱。
    古人的这种设计,说到底也是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一是希望父母能够更长久地照顾子女,让孩子有一个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二是把养老负担推给了家庭,从而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与之相应的两种设局思路是:传宗接代说和孝顺美德说。这样一来,国家就可以既不需要承担育幼责任,更不需要承担养老责任,只享受青壮年在黄金年代的社会贡献了。入局太深的中国人对此毅然决然、欣然接受、义无反顾、乐此不疲。而更早醒悟出局的发达国家国民则不然,那些国家只能靠发放育儿补贴和提供老人福利的方式来鼓励和安置国家的老少问题。
    理清古人生活局的目的在于:传统观念意义上的古人设局心思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前进,都越来越不可能完全按照古人原先的设想去运作了,亲情也好、道德也好,倡导也好、打压也罢,今人越来越认识到了生活的本质和个人的本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律和福利意义上的育幼责任和养老责任,以及社会生活丰富多采了以后,百姓更多地追求个人幸福和享受之后的那种难以再从一而终了之后所带来的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