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地王”还需宏观综合手段


发于12月15日《中国建设报》之《中国住房》周刊个人专栏《谈土论经》

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销声匿迹半年多的“地王”现象在各地卷土重来,按照媒体的说法,国内土地市场接连诞生了上海、温州、武汉、广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6个“地王”。其中,温州“地王”拍出每平方米3.7万元的楼板价,创下今年全国土地最高单价。

回顾起来不难发现,“地王”现象在第一季度的狂热后逐渐退烧,是政策调控的结果。4月份出台的“新国十条”实行差别化房贷政策加之央企退市令等致使各方观望,使得高价拿地缺乏热情。

但是,与之相比,近期的政策背景其实更趋严厉。9月底的“国五条”要求全面停止第三套房贷款和向非本地居民发放购房贷款,一些地方随后停售第三套房并禁止第二套房的公积金贷款;同时,不断收紧房企融资渠道,证监会也叫停上市房企再融资,有超过60家房地产公司再融资受阻;中央也数次表达了要严控房价快速上涨的决心;11月,全国120个城市的土地市场供应量达到4318万平方米,环比增幅达到15%,同比增幅达11%。应该说,从政策意图和供地数量来判断,是不支持所谓“地王”出现的。

如此的政策背景下“地王”再现,一方面是房地产价格并没有真正控制住。虽然呈现涨幅下降趋势,但是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7%,环比上涨0.3%;销售面积仍然增长迅速,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01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销售额5286亿元,比10月份增长4.1%。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数据表明通胀预期明显。到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而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提高,从8月份的3.5%,到9月份的3.6%,10月份的4.4%,直至11月份的5.1%。央视《经济半小时》12月初对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8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

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开发商在2009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回暖中销售情况较好,手里掌握了大量现金。万科今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销售金额超1000亿元,保利地产和金地前10个月也分别达到近500亿元和200亿元的销售额。

试想一下,开发商们都手握大量现金,而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负利率现象已经持续数月,央行也没有明确表态要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压力。开发商们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销售回来的现金贬值,姑且不论当前房价并没有真正下降,即使是有所下降,在明显的通胀预期面前,开发商们购地保值的冲动依然强烈。

在政策取向与经济形势的双向压力下,开发商们无疑更倾向于认同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选择了购地保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谴责开发商抬高地价做“奸商”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因为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人们都会考虑采取一些方式来自保,保障自身的财富不在通胀下贬值太厉害。

因此,要真正治理“地王”现象,不能光靠行政手段,硬性打压,更不能诉诸于道德谴责,而忽略了真正的治理之道——从宏观经济的角度,采用综合的手段来减少货币过量和减轻通胀压力。

宏观调控,首先要调控的是宏观货币投放量。由于汇率机制的僵硬,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扩张,外汇占款过大,市场的流动性长期得不到控制,这是当前通货膨胀乃至房价地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因。而调整汇率机制需要考虑出口企业的生存和热钱流入等问题,使得决策层对此举棋不定。加息将降低国内资金的流动性,但是和国外的利差加大会吸引大量热钱涌入,孰轻孰重,也费思量。

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更果断措施,进行宏观的综合改革手段,流动性过大和通胀压力下,“地王”现象的治理将无法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