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淡出万科企业之时,也是其成为一个自由公民而崛起于中国之际。12月15日,王石在深圳盐田万科中心给青年创业学员演讲时,透露未来3年将赴欧美游学的计划。他称自己准备在哈佛大学选修城市规划和企业伦理道德两门课程,之后再到欧洲的西班牙等国家去选择两所学校,进行各为期一年的学习,以便了解欧美文化及其发展,整个游学计划为期3年。
王石的游学计划,让人不禁想起再上个世纪初“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赴欧勤工俭学潮。当时之中国,乃是国势危殆,而当时世界,则是科学昌明而蒸蒸日上,于是才有一干青年志士求知识与真理于海内,勤工俭学于欧日美的浪潮。也正是因为了这样一批志学者,产生出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平台。当然,中国晚清开始的“出洋”到“游学”再到“勤工俭学”以及后来的留学西方,实为中国近代思想开启以及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西向学问并开阔进步的轨迹。这条轨迹上,除了现代政治启蒙,更有科学、教育、艺术、建筑以及经济,汇聚为深远影响中国芸芸众生的巨大集成,无论我们承认也好或是因为虚荣与自卑心理否认也好,它都是一个从历史延至今天的事实。
1919年到1927年徐悲鸿八年游学欧洲,系统学习西方绘画,从这种东西方融汇中,徐悲鸿开始了对传统中国画的改良与现实主义的人文表现,终成一代宗师。而更早之先,哲学巨匠胡适为公费生赴美康奈尔大学学农,之后又赴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大思想家约翰.杜威,之后倡新青年,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以及实用哲学之理念大家。而另一位中国建筑大家梁思成也是早年游学美国宾夕法尼亚与哈佛,更历观欧洲众国如希腊、意大利、法国等
保护古代建筑之法,于是痛下决心以一生研究并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虽一生时运不济,然而其所著《中国建筑史》与其真理精神使之不朽于世。
我注意到,王石以近花甲之年而决意游学美欧,修城市规划与企业伦理,其志之坚,其抱负之远大,令人不由生敬,而求学之切,更让人见其少年中国之心。我想,一个中国的企业家,一个地产行业超千亿的领袖者,忽然放下这一切,转而求知于世界,必然是,这世界一定还有比企业利润与行业声名更宝贵之物。这个宝贵之物是什么东西呢?我想,不单是我们猜想,也当是王石更想解知的答案。
中国城市化与中国地产,业已有时,然而,它们的发展却并非真正成为你我的骄傲,更未能成就社会大众的幸福。任何一个稍有思想者,都能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任何一个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都不会拒绝这样的现实面对。在一系列的“为什么”之后,王石作出了游学与求知的选择,而求知的方向,正是伦理与道德的未来。亚里斯多德曾这样说过:“人们在一起生活乃是为了达成至善的目的。”我一直以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城市与地产的伦理最为贴切的定义。而柯布西耶的伦理智慧中,则对建筑作出这样的解析:居所存在的最大价值,用是在其周围维持一种平和的家庭氛围,以验证人的存在价值这一自然法则。
这样一个自然法则,既是居所的价值,何尝不是开发企业的价值,同时更应当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应共享与遵循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根底,就是人本。我想,王石的游学与求知,是不负中国的少年心,是为求普世之真理,也是为求得王石自我存在价值的根本。这样的追求,这样的真知若渴,值得为之击掌,更值得中国地产行业乃至中国企业者集体学习与反思。
或许,王石之后,方有中国伟大的企业家群体诞生。而2011,也应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