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怎一个“乱”字了得?
——读路卫兵新书《五胡乱》有感
文/丰木色子
知道路卫兵始于新浪文化博客,因为同样爱好历史,未曾谋面,神交已久。
慢慢了解他丰富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喜欢马不停蹄地笔耕不辍——“他虽是公务员,却缺乏官场的性格,只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了。能够给人带来思考或者欢乐,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对历史类的东西情有独钟,他的观点是“……历史常读常新。历史虽然过去了,但看待历史,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样一段历史,不同人有不同的感悟;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历史永远没有过去时……”
路卫兵尤其对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按他自己的说法:“我这人有个毛病,越是凌乱的历史,我越是看得进去,越想把它研究透。”“五胡十六国,那是民族大融合、政治文化冲突时期。民族的东西我很感兴趣,历史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伟大之处,都值得尊敬。”
天道酬勤,他的一些历史类的文章终于得以集结出版了,之前刚刚出版了《最历史》,十一月又出版了这本《五胡乱》,对于读书之人,著书立言是件快事,路卫兵在年末可谓双喜临门,做为好朋友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
诚如《五胡乱》封腰上所言:“迄今为止,网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五胡史!与5000万网友一起,重回震撼心扉的乱世!”我想,此书即符合网络快餐文化的特色,篇篇短小精悍,又恰到好处地方便了真正喜好读史人的阅读,史实翔实,脉络有序。
有人常说网络里的文字大多是垃圾,但是我不得不说,文化的东西是不分贵贱和雅俗的,纯粹的文化的东西也需要俗的内容,俗的内容也需要雅的东西吸引人。
在路卫兵的历史文章里融进了他的感悟,体现出他的“一种好恶、一种情感、一种追求”。《五胡乱》这本书恰恰延承着他一贯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但绝不八卦;哲思闪炼——思路清晰,又不简单铺陈直叙;摘取精华——归纳典型事件和人物,层层递进,峰回路转。
《五胡乱》一书,文章共计83篇。 一年有四季,但论英雄长短自是无法计数,作者巧妙地分了“英雄六季”,每个季节里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值得品味、留传、借鉴或唾弃、怒骂。从公元304年到439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胡十六国,亦称“五胡乱华”时期。既然取名“五胡乱”,关键字眼是“乱”,内容自然也在这“乱”字上铺展。乱,乱在那个时代的背景、男女关系、宫庭争斗、血火交融、战乱频仍、弱肉强食等等。
在书的序曲中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要说历史上出英雄最多的年代,则非十六国时期莫属。乱世的英雄,治世的能臣。这一时期,无疑是历史上最为纷乱、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放到彼时的北方大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建立政权、割据一方,是这一时期最为惹眼的关键词。”
“应该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最后能够争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帝王们,都有着过人的一面。”
“肯定的说,这个时期的英雄,有狼性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他们无时不在二者之间挣扎徘徊、纠结缠绕。只是他们表面的风光霸气、冷血无情,让人们忽略了其内心情感的冲突。也许,正是情感的深藏,才最终让他们成为了大英雄!”
“十六国时期,几乎是无月不战。北方血火大地,一片焦土。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去看待这些历史上的杀戮。事实上,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黎明前的黑暗,和平也总是出现在杀戮之后。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也是历史前进的过程,谁也无法改变。物换星移、逝者如斯,历史过去了1700年,那个狼性时代的英雄故事,显然已成绝响。”
在第一季里,作者以“群英汇”为名拉开序幕,上篇是“绝版舞台”,介绍了五胡时代的历史背景,怪事怪人纷呈;下篇“粉墨登场”描绘大事件如何上演。第二季,延续上篇主要历史事件的重述,揭露了事件下面的“阴谋和阳谋”,一一描述皇室内幕,宫庭斡旋,权力纷争;第三季,“铁与血”分上下篇,分别展现“中原铁骑”之战事,随后记录“边疆喋血”之混乱场面;第四季,“风光的背后”,各路英雄壮志未酬之事,以及暴露乱事之中的人性真伪;第五季,“落日的余晖”分上中下三篇,家族叹息,剑走偏锋,繁华落尽,穿插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事件,读罢不仅有趣有味且有参考性;第末季,终极霸主,亦分上中下三篇,百转千回,绝非偶然,终极王者,谈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三帝并立,以及帝国终结的历程。尾声:到底谁赢了?阐述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领悟。
我特别注意到,在书中每一节都有一个精致的前言,不仅做了一个很全面的概括,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而且是更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令读者在愉快的氛围下阅读一个个历史事件,重新回到那个战事纷乱的年代。
书中体现出作者的幽默和睿智,风趣之言随处可见:
“古时礼教,其实也多是约束女子的。少女待字闺中,做些女红,纳个鞋底儿绣个花儿什么的。这也有好处:一则手头有事做,不至于出去惹乱子;二则也能逐渐适应寂寞。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叫什么来着?我纳的不是鞋底子,是寂寞。偷着绣个鸳鸯什么的,就算是春心荡漾了,绝对的羞为人知。家境好的,比方富二代的千金小姐,能在后花园荡个秋千、抓个蝴蝶什么的,已经是很奢侈的娱乐活动了。不像现在,男女一大帮混搭,K歌喝酒到深夜。彼时的女子看到陌生的男子,即便有些好感,也是‘和羞走’,最多来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搁现在,哇塞,帅哥!啧啧”
“我们可以想见一下:枕在皇帝GG大腿上,自己又生了病,懒洋洋、软绵绵的样子,全然一副以柔克刚的态势。再一起回忆些过去的影日,杨妹妹再间或嘤咛一声,声情并茂,我见犹怜。那气氛、那情调,司马炎能不入戏吗!”
类似段落随手拈来,读罢忍俊不止。
还有不少经典哲思的句子彼彼皆是,散发出思想的光泽和魅力:
“借尸还魂,有点像现在股市中的借壳上市,旧瓶装新酒。也就是三十六计中说的‘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刘渊借用的是早已灭亡近百年的汉王朝的‘尸’,还复的是匈奴昔日强盛的‘魂’。”
“汉人一直是中原的主宰,是正统。刘渊要想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在形势上、条件上并不完全成熟。人们的认识也总会有一个过程。汉人可以和匈奴杂居相处,共同劳作。然而绝对不会欣然接受一个外族统治者的统治,这个“结”很难解开。刘渊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就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最大限度的聚拢人心,才不至于一开始便成为众矢之的。后来随着五族的大举涌入,少数民族执政中原已是家常便饭,人们也就慢慢习以为常了。汉赵国前期叫汉,后期叫赵,不再借用汉室的躯壳,便是这种观念转换的最好的例证。
“权力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也最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本性。”
“人都是这样,谁也别说谁的辨别能力有多强。拿破仑不是说过吗,真理就是谎话重复一千遍。你耳边老是听到这个人的不好,你还会认为他好呀!大脑皮层早就形成条件反射了,靳准先前利用的也就是这一点。”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只看今朝风流之事,无论是朝代如何更替,五胡时代的英雄们自有他们的英雄事迹,乱,自有它乱的理由,你可以去品评,你可以去思索,但历史留下这一笔,它是客观地静静地摆在那,有些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仅仅是它的表象,在历史事件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不足为道的内幕,是你我所不知道的,我们只能自以为是的相信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史料,孰是孰非,自有公认,你我若能从中领悟一点,感受一点,就足矣!
我想历史的魅力恰恰正在于它的遥远和神秘,在于它可以让后人去回首,去参照,读一本书,了解一段历史,知道一些故事,熟悉一些人物,在这样的冬季,捧读一本这样风趣和智慧的书是一种享受和惬意,也是献给年末的一分厚礼,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