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是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2009年1-11月,城镇口径(下同)投资同比增速为32.1%,比1-10月下降1个百分点。估计12月份投资增速还会下降,全年投资名义增速不会高于32%。因投资价格指数为负,全年投资实际增速应该在35%左右。

  民生、基础领域投资加速增长、比重上升,体现了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夯实长期发展基础的政策意图。

  受政策刺激和市场预期调整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稳步回升至1-11月的17.8%,不断攀升的高房价再次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相关调控措施也已出台。

  政府投资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加大,东部、中部投资增速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西部由升转降趋势明显。

  其他经济指标进一步趋好。同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比1-10月加快0.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为9.2%,11月当月增速达到32.6%;11月M2增速为29.74%,11月各项贷款增加2948亿,与3月、6月贷款分别增加18917亿元、15304亿元相比,已有大幅度减少;CPI、PPI虽仍为负数,但月度数据显示价格水平回升趋势明显,11月CPI已出现0.6%的正增长。

  基于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结合GDP增速1季度6.1%、前2季度7.1%、前3季度7.7%(1、2、3季度GDP分别增长6.1%、7.9%、8.9%)的趋势判断,2009年全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已无悬念。

  调整结构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结构问题由来已久,优化升级结构在近几个5年计划中政府一直在努力,但成效不太显著,其中重要原因是,结构本质上由相关体制机制决定,在竞争性领域更是如此,在有待完善的体制下不可能出现所谓最优结构。

  以竞争性领域为例。真实经济只有一个,我们所见到的不管是宏观层次的还是中观层次的结构,都是市场中千千万万个个人、家庭、企业在体制机制政策约束下理性选择的汇总。从这些微观主体角度看,他们的选择是合理的,是最优选择。每个微观主体认为最优而汇总结果非最优,出错的不是这些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而是主导微观主体选择的体制机制存在缺陷。要优化结构,关键是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有效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较易推进的改革基本上都改了,决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牵涉面广,往往与强势主体如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垄断行业的利益相关,要推进改革会面临诸多阻力和困难。改革是个渐进过程,改革成效体现在结构优化上,所需时间也会较长。

  在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来优化结构难度大、时间长、短期效果有限的情况下,要取得结构优化升级的明显短期效果,就只能采取行政性较强的政策措施。

  用行政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结构,可以治标但无法治本,一旦行政强制力放松,不合理的结构会再次显现。这便是多年来我们一轮又一轮地抑制低层次重复建设、却无法消除这一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顽症”、过一段时间就重现不合理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长期看,推进相关领域改革,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择优功能,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惟一选择。(作者: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张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