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投资”与“更多储蓄”


央行最近对民众的投资意愿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37.6%的倾向于更多储蓄。这是近年来更多投资首次取代更多储蓄,成为居民第一选择。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房地产投资26.1%的相对高值再次成为居民投资首选,这一数据比上季有所提高。

显然,负利率和通胀是影响居民这一理财意愿的根本原因。在利率为负时,储蓄意味着资金不断缩水,同时,资产价格必然出现走高的趋势,这是很基本的经济道理。居民愿意选择增持房产,负利率是一方面的原因,这让他们按揭贷款的成本非常低,同时也表明他们继续看涨房价。可如今的房价已在惊人的高位,他们对房价的预期是成立的吗?

这些年中央不断调控房价,但房价仍然越调越涨。现在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房价之所以上涨,其实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分税制之后,财力向中央集中,地方政府手中的可用财力吃紧,于是不得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要卖出高价,前提是房价必须不断上涨,而房价要上涨,则又需要实行非饱和供地,事实上地方政府正是这么操作的。再次调控房价的消息最近倒也不断传出。昨天上午,国土部就约谈了12个县市一把手,被媒体称为启动土地违法问责风暴。但将这一信息解读为调控房价显然是错误的,房价涨正是土地供给短缺导致的,违法占用耕地其实客观上增加了土地供给,这一问责落实下来只会进一步助涨房价。前不久中央也严厉地指出,将对房价上涨地区的领导人进行问责。可是,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是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为了履行地方上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就不得不明里暗里推高房价。可以想见,在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如此行动时,最终也只会是法不责众。何况,政绩表现是提拔官员的主要依据,除非问责严厉地落实下去,否则是扭转不了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的。高收入群体很明白,这一利益格局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这让他们吃定了房价必定上涨的定心丸。任志强这些年不断唱高房价,而且市场也反复证明他的看法是符合事实的,他的底气终究是来自于这一逻辑。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样一个通胀时代,居然还有高比例的居民愿意选择增加储蓄。原因无他,这部分居民是低收入群体,一方面他们的储蓄额本就不多,不具备投资能力,同时物价越上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就越强,不得不选择储蓄来应对未来的生存难局。低收入群体继续选择储蓄,他们的资金就会不断缩水;高收入群体借贷投资,既享受低资金价格的好处,又获得高额投资回报。这构成了一个双重的财富转移机制:低收入群体缩水的资金通过借贷转移到高收入群体手中,最终被炒高的资产也是由无房的低收入群体来接棒。这一过程将让已经极其严重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如果房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将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形成一个资金黑洞,不断将资金吸引进来,这一方面减少了实体经济的投入资金,同时,企业家也会意识到,投资实体经济获得的回报远比不上资产的增值,他们也就会加入投资房产的队伍。

因此,无论是从保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拉平贫富差距保社会稳定的角度,都要求管理层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通胀,以逆转居民的经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