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等待中消逝,就在愤发中崛起


不在等待中消逝,就在愤发中崛起

欢迎中国大学的第一个“下海者”——南方科技大学

                                                        张恒亮

 

  

   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依然无法获得招生权的南方科技大学,是继续在等待中煎熬,还是奋然一搏,以自己的实力赢得社会的认可。其校长朱清时给了我们掷地有声的回答:南方科技大学将自主招生和自颁文凭!

   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今天,教育系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依然浓厚得如苍茫的夜色。最典型的便是教育部办大学,各大学的招生权、专业设置权都统归于教育部,获得招生权的大学招收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高考,才能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文凭,毕业后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与社会的承认。这完全是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的升学就业体制,学校在政府的规定下办学,学生在政府的规定下求学,毕业后政府认可其文凭,为其分配工作。然而教育的出口,也就是教育的服务对象社会经济早已是市场经济的天下,我们的教育却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固守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学生、学校都必须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形式办学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教育部仅仅为学生颁发一纸文凭就算完成任务。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升学就业就是一种生产经营活动,求学的本质是人才的生产,就业是人才的销售。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今天的招生就业体制,就相当于企业在生产的时候有一个老板说,你必须这样生产、这样经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然而到销售的时候,老板只给你发个产品合格证,至于销售,他不管了,说你去到市场上卖吧!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为荒唐的事情吗?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只有利益,没有风险?这正常吗?合理吗?你要么就完全计划经济,从升学到就业所有的你都管完;要么你就彻底的市场经济,从生产到销售都由当事人自己说了算。然而这一现象已经在中国存在着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今天的教育行政部门所承担的责、权、利既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是最后一个没事偷着乐、有钱又有闲的利益群体,而中国的大学就是教育部管理的国营企业,是政府的人才生产工厂。

   市场经济千好万好,很重要一点就是分权让利,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大多数人还在屈服于教育部只行权、不担责的怪诞治理,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满于现状,用自己的脚投票了,作为学生,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们走出国门,通过留学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作为学校,南方科技大学已经不再期望教育部的“产品合格证”了,也不再要什么国营企业的身份,她俨然成为市场经济中全国大学的第一个下海者,决心用自己的实力来赢得自身的声望和社会对她的信任。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无论国营还是民营,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生产者的身份!!!这里,笔者还要再一次呼吁一下中国教育的其他的当事方,学生、家长尤其是各用人单位,一定要用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来判断学校及学生的实力。有了你们的理性,才能让南方科技大学的这场改革走得更远,以至带动整个中国教育的巨变。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