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绿色投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田江海

 

  一、“绿色投资”概念的引起

   最近翻阅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文献资料,发现很多“绿色”用语,诸如:“绿色GDP”、“绿色经济”、“绿色中国”等,然而唯独未见“绿色投资”这一概念。由此我联想:为什么不用“绿色投资”这一概念呢?难道上面提出的这么多的“绿色”就与“绿色投资”无关吗?为什么很多东西的前面都可冠以“绿色”,却单单在投资前面不可冠以“绿色”呢?毋宁说,这么多的“绿色”在相当程度上要通过“绿色投资”才能实现。特别是既然可以提“绿色消费”,那么和消费相对的投资,似乎没有理由不可称为“绿色投资”。于是,我便鼓起勇气,首先提出“绿色投资”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色投资”呢?其实,上面提出的诸多“绿色”概念,大都未予界定。究其缘由,盖因“绿色”富有文学色彩,并非严格的经济科学用语。一定要求给“绿色投资”下一个精确定义,难度很大。不过,我想可以与“绿色GDP”的概念联系起来对“绿色投资”的涵义加以理解。

   “绿色GDP”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越来越受到更大的重视,今年两会,就有60项提案、议案是关于绿色GDP内容的。长期以来,我们对GDP总量及增长速度是异常看重的,几乎成为各级领导追求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发展目标。不可否认,GDP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然而,我们却严重地忽略了这样的严峻事实:GDP中包含着巨大的过量资源消耗和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我国人多,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弱,此乃基本国情。可是,在资源消耗方面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却很惊人。例如,2003年我国创造的GDP只相当全球的4%,而消耗的石油、原料、钢材和水泥则高达世界总量的7.3%、27%、25%和40%。[1]说明我国单位产量的能耗、物耗均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据1999年世界银行统计,仅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6%。初步估算,将所有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汇总起来,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会占GDP的7%左右,亦即接近我国近些年来每年的经济增量。[2]在GDP前面冠以“绿色”,就必需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及相关服务费用。究竟“绿色GDP”如何具体核算统计,将在六省试点,取得结果后会明确公示。

   在了解了“绿色GDP”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之后,就便于说明“绿色投资”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了。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所谓“绿色投资”就是用于增加“绿色GDP”的贷币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的投入。它为“绿色消费”提供有效供给,而“绿色消费”又向“绿色投资”提出有效需求。

   “绿色投资”的范围,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口径。小口径,就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投入。包括用于环境保护、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等的设施、设备和有关费用支出。中口径,就是在小口径的基础上,再加上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的投入。包括用于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等的措施费用支出。大口径,就是凡能推动“绿色GDP”增加的投入,均可属于“绿色投资”,亦即,要在现有社会投资总量中,扣除不构成“绿色GDP”的无效投资甚至是负效投资;扣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无益投资甚至是有害投资。这种“绿色投资”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是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投资。“绿色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越高,标志着有效投资和有益投资所占份额越大,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健康增长的贡献越大。

   “绿色GDP”构成“绿色经济”。而“绿色经济”也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用语,换用经济学语言,实际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有人译为博尔丁,有人译为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谈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线性经济是自然资源开发——物品生产消费——废弃排放的单向流动;而循环经济则是在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相互循环的体系,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死循环式经济流程。这种循环经济的发展,自然需要投入,而能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就可称为是“绿色投资”。通过“绿色投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便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思想。

二、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绿色投资

(一)  缺少资金是发展循环经济遇到的很大难题

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然而给予必要的投入则是决不可缺的。很多保护自然资源和治理环境的活动,往往因为缺少资金而搁浅。

先以上面提到的黄河首曲为例来说吧。据了解,自2003年3月从刘家峡水库传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达到50年来最低点的消息后,全国上下联动起来共同维系母亲河的呼声就一直在此起彼伏,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黄河的源头和首曲湿地。但是,一切都需要钱,而钱的问题最难解决。须知,要彻底治理、保护好“黄河蓄水池”,需要的财力、物力不是一个小数目。“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专家成员强烈呼吁:既然要重点保护,就赶快投入资金吧!现在动手还为时不晚,黄河首曲还可以康复。否则,人类可能看到的最后一滴黄河水,恐怕就是自己的眼泪!可见对资金投入的需求是多么急切!

再举一例。解决我国电荒,一个有效途径是实行需求侧管理。所谓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经济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虽属管理活动,但也需要资金投入,在国外主要由电力公司在国家一系列配套措施支持下进行。如果需求侧管理能在我国得到长期有效实施,到2020年,可减少的电力装机将超过5个三峡工程。然而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如何来?当前把很多资金投向了供应侧而不是投向需求侧,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所致。需求侧管理的推进面临投资、技术风险、信息等诸多市场障碍,金融机构、民间投资者对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可赢利性缺乏了解,致使需求侧管理项目融资艰难。

当前环保工作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然而,从全社会角度观察,中国是不是就那么缺钱呢?不是。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10万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民间投资市场,只是并没有被吸引投向环保领域,这也反映了我国还缺乏一套吸引民间投资进入环保产业的规则和制度。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应当投入的领域缺钱,可是另一方面不应当花钱的地方却花了不少钱。除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用去可观资金之外,还有不少“形象工程”、高档办公楼、豪华街道与广场等等,也都需要数目不小的资金。这里就提出了如何引导资金投向和如何有效运用资金的问题。

(二)  绿色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我们把钱用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面,这就是绿色投资。循环经济强调三个行动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二是再使用(reuse),三是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这也是绿色投资应当遵循的原则。绿色投资的方向我想强调两方面:一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而进行的投资;一是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以实现绿色中国为目标而进行的投资。

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主要是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工程项目投入。过去我们往往偏重开源而忽略节流。事实上从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循环经济以及养成善待地球的观念、习惯等角度着眼,节流不仅不次于,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更重于开源。所谓节流,就是节约而合理有效地使用煤、电、油、水、土地和原材料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我们在这些方面浪费太大,节约的潜力很大。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有的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更低。能源消费强度约为美国的3倍、OECD国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绝大部分设备都很落后,技术水平低下。节流与开源一样,也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如研究、试制、生产、采用有关节流的技术、设备、设施、装置等,缺少资金投入是办不到的。但是,现在我国用于节流方面的投入还很少,融资也相当困难。比如,不少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就难以融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也太少,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进口,如何尽快启动节能产业,加大节能投资力度,成为十分严峻的课题。有文章讲:“如果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能够提高到韩国的水平,则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总量增长5倍;如果能够提高到日本的水平,则可以支撑中国的经济总量提高15倍。” [3]可见,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其意义和作用是多么显著。

在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主要是保护自然环境,治理、控制、排放“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控制噪音,以及美化和绿化环境等环保工程项目投入。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环保费用,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与项目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环境保护工程费用,属于投资支出;一是环境保护工程运行的维护费用,属于经营成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既至关重要又极为艰难。说它重要,是因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环境遇到有害物质侵袭,侵入量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破坏或扰乱了生态平衡,这时就会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甚至遭致死亡。说它艰难,是因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如生产性造成的工业排放的“三废”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农业使用的药剂或过量化肥、机器设备及交通发出的噪音等;生活性造成的垃圾、污水、粪便等;战争造成的细菌、放射性、化学污染等)又有自然因素(如水旱火灾、流行疾病、火山爆发等),故而预防和根治是极其不易的。正因为重要,不能不下极大决心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治理污染;正因为艰难,不能不想很多办法和采取很多措施来治理污染。其中很要紧的,值得突出强调的,就是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投资。我国环保投资占GNP比例,“六五”期间为0.5%,“七五”期间为0.7%,2000年为1%,虽然呈现不断提高的势头,但目前在这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环保投资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投资,即在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危害没有产生或即将产生之前主动投入防治费用,包括企业综合防治投资、区域综合防治投资、环保自身建设投资、环保产业投资等等;另一种是被动投资,即环境已经污染了,或资源已被破坏了,由此产生危害而被迫付出的补偿费用,包括消除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消除费、赔偿补偿费、排污费等等。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主动投资。

上面谈到绿色投资的两个基本方面,可作为绿色投资的方向。下面再谈谈绿色投资的重点。

其一,绿色产品投资。凡是未受污染、不含毒素、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均可称为绿色产品。那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食用、服用、使用没有安全保障的物品,即非绿色产品。在现实生活中,化肥浓度过量的蔬菜、瓜果,甚至个别的含毒大米、面粉、食油及劣质奶粉等食品,用黑心棉制成的衣被,甲醛含量超标的建筑材料,不安全的儿童玩具等等,不仅妨碍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而且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应当把资金投入到绿色产品的生产上,力求从源头上向人们提供信得过的有益产品,保障人们享受“绿色消费”。

其二,绿色企业投资。绿色企业,应是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层次循环。作为生产企业,应当格外重视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清洁生产下过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产品的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服务环节对清洁生产的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我国目前已出现进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内部循环的若干典型。例如,鲁北化工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企业。这个企业利用原盐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渣盐石膏,磷复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再加上天然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这三个不同领域的三种产品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循环产业链。整个企业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只有资源。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副产品都成为下一个产品链的原料。资源轮回利用,被“吃干榨净”,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有专家算过,如果我国同类企业都采用鲁北化工集团的磷石膏制硫酸生产技术,仅此一项就可减少600万吨规模的硫铁矿山建设,节约开采费、矿山投资费用近50亿元。我想,我们把资金投向这样的绿色企业,该是多么值得!

其三,绿色产业投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产业、环境保护产业,可以称为三大绿色产业。应当说,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象样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潜在空间则是十分广阔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是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切实研究解决的,也是应当舍得花钱投资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可以减轻人类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可减轻环保压力,故被称作“绿色能源”。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人们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企业则以人民健康为代价来攫取利润。新能源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能源以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为代表,发达国家开发新能源的年增长速度已超过30%,欧盟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要占其能源供应比例10%以上。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巴西。[4]应当说,我国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绿色能源”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已成迫切需要。有关环保产业投资前面已讲了不少,这里不再重述。但有一点补充,即要特别关注广大农村的环保投资。国家环保总局潘岳副局长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却有3亿多人喝不到干净水,105亿亩耕地遭污染,每年1.2亿吨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环境污染。[5]这种情况确实值得关注,环保投资应向农村倾斜。

其四,绿色园区投资。绿色园区,主要指生态型的绿色工业园区。也就是以工业代谢和共生原理为指导,将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企业共建于一个园区。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好平台。它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金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园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建立工业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达到园区的废物零排放。上海化学工业区,作为国内第一个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为主的专业开发区,同时也是上海创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之一。这一园区就是根据化工产品链的特点,以产品项目的合理布局为基础进行招商引资,按照化工生产上、中、下游的产品链关系,把相关的企业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园区内相关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到领先水平。园区改变了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而全的公用工程传统配置方式,实现了生产、物流和废物处理过程的资源共享。集中建设了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工业气体厂、化工固体废弃物处理厂、热电联供厂以及公共管廊、液体化工品码头、大件码头和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形成了集约使用的公用设施和物流体系,节约了用地和投资。可见,对这样的绿色工业园区进行的绿色投资,具有很大的示范意义,它昭示着人们应更加关注对绿色工业园区的绿色投资,让它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五,绿色城市投资。这里所说的“绿色城市”可广义理解,它可包含县、地、省、自治区等区域。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建设绿色城市。绿色城市应当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比如,湖北荆门市拥有丰富的石膏和磷矿资源,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开采强度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下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该市便决定围绕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规划和布局,引进与现有企业形成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该市以发电厂、水泥厂、硫磺厂、石膏厂为核心,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煤矿石—水泥”和“肥料—石膏板”等循环利用流程。我想各城市、各地区的具体实际状况不同,因而在如何兴建绿色城市或绿色区域方面采取实际步骤及资金投向的具体的项目也将有所不同。比如,首都大学生最关心的北京十大环境问题依次是:空气污染、沙尘暴源头治理、森林资源减少、造成水土流失、野生动物违规食用及非法贸易、垃圾分类回收的普及推广、交通引发的环境污染、电子辐射危害、大学生环保素质、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奥运筹备与生态保护问题。这些问题基本反映了北京在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在兴建绿色城市中进行绿色投资应适当倾斜的重点。需要提醒: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由于一些城市长官意志严重,不按科学态度办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突出。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都不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个5万人口的城市,却要建能容纳6万人的大广场的笑话。有专家指出,生态城市当戒“唯美主义”。“唯美就是只强调建筑物外观造型的新奇、美观,而不考虑城市为这外观的新奇、美观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比如说,有个城市正在建一个通体透明的火车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设计师有没有想过,在盛夏时节,烈日直晒进车站,所有的候车旅客都暴露在骄阳下。车站的空调要用多少电,才能给旅客一片阴凉?” [6]专家认为,生态城市应当是资源消费最低,污染排放最少。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建设部决定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样,通过绿色投资、绿色工程、绿色建筑,一定会促进绿色城市的建设。

其六,绿色技术投资。不论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还是实现绿色中国,都要依靠绿色技术,而且绿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属于绿色技术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需求愈益增多,因而绿色技术投资的任务也日趋艰巨。化学工程专家金涌院士指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五类构成:⑴替代技术。运用这类技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 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⑵减量技术。运用这类技术旨在用较少的物耗和能耗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⑶再利用技术。运用这类技术旨在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⑷资源化技术。运用这类技术旨在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⑸系统化技术。运用这类技术旨在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所采取的重大的循环经济技术策略包括: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通过重要化学元素的工业代谢分析,开发资源循环利用途径;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熔融还原冶铁新工艺与钢铁一煤化工产业共生;绿色化学技术;以化学矿物加工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系统;水泥生产新工艺;废旧机电装备再制造技术;等等。列举这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方面的资料,意在说明可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研制推广利用的技术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我们应开阔视野,针对不同情况和具体要求,不仅要积极采用相关技术,而且还要努力研发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这里讲的技术也应包括相关联的技术设计、技术试验、工艺、设备等,因此所需要的投入是相当庞大的,然而却是非常值得的,应当舍得花钱。

(三)  绿色投资更应注重生态效益

通常我们讲效益一般都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有称环境效益的)。但相对而言,人们对经济效益比较重视,研究成果较多,量化指标也比较完备,而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就显得重视、研究不够,至今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公认的量化尺度。然而,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是衡量经济效益,还要衡量社会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应当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凡是投资的经济效益好,往往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较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好,通常其经济效益也好。比如,用于水土保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等的绿色投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随之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讲,缺乏绿色投资或绿色投资效益不理想,那全部社会总投资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肯定是不好的,而这也可以肯定会导致经济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效益或宏观经济效益不好。很明显,由于水土保持、治理污染、节约能源等没有搞好,势必造成洪水泛滥、危及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多方面损失浪费等等。有专家估计,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GDP的4.8%。那么,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是不是存在着矛盾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一个化工厂或造纸厂,让废水随意流入江河湖泊,虽造成了严重污染,带来了不良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对该工厂来说,省去了环保治污花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微观经济效益。这种所谓“经济效益”当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相反,是应当极力阻止和反对的。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实际状况,所以更需要我们强调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到底应当怎样来观察和衡量呢?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我想,是否可以设想这样一些衡量尺度:⑴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节约的数量;⑵森林覆盖率、绿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等数值;⑶兰天天数,沙尘暴天数、空气中可吸入颗粒与烟尘等有害物体含量、酸雨数量等变化值、噪音分贝等变化值;⑷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废物回收利用率;⑸水旱灾害、水生生物因污染而致毒甚至死亡、水质恶化等遭受的损失变化情况。绿色投资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以绿色投资的数量去除上面各项指标的增加值来衡量;至于综合考虑绿色投资效益,可用绿色投资数量去除绿色GDP增量来衡量。这只是初步设想,不全、不准、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贸然提出,权当引玉之砖。

要想获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力求与经济效益寻求最佳结合,最好的选择就是要高度重视和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即使进行绿色投资,也要特别注意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通过绿色投资推动循环经济,就其社会效益而言,别的不论,仅就解决就业问题就值得重视。由于循环经济可使生产链条延长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可以扩大就业。美国的废旧资源利用行业年产值达2360亿美元,提供了110万就业岗位,竟与全美的汽车行业规模相当。我国面临大量失业、下岗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仍需大力解决,而发展循环经济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绿色投资达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目的,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至于通过绿色投资,使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平均寿命得到延长,建设绿色中国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还将惠及子孙,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这种生态效益是很难用一些数字估量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进行绿色投资而不讲究效益的情况。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2004年9月16日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讲演,其中提到:“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无知地‘三通一平’掉了;本来非常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截弯取直,水泥灌底护衬,变成了人工河渠”。从美国哈佛回来的俞博士认为,在大地景观中,生态健全的水系统构成的绿色通道网络,恰恰最具有蓄洪、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一个把上世纪人工建设的“渠化”河道炸掉、拆掉,重新挖掘以往填埋的水系,恢复河湖的自然形态,再塑城中自然景观的热潮。“我们的城市建设,为什么非要走这条老路?”俞孔坚对“野草”情有独钟。他说搞绿化,引进国外的花草,很可能水土不服,需要施肥、精细管理,费用也昂贵。“现在生态环境价值观是‘杂草丛生’,茂盛生长的乡土物种,就是最好的绿化。”在北京,俞孔坚做过一个住宅景观项目,开发商想用几百元钱一棵的银杏树搞绿化。俞孔坚用白杨树,开发商认为在高档社区应用名贵乔木。可是,银杏500元一棵,而杨树仅30元一棵。后开发商同意用杨树,现杨树林生长得非常茂盛,走进住宅区感觉很好,透出一股独特的北方气质,既有特色又很朴素。俞孔坚说中国人种了五千年的田,最懂得种田了。用种田的方法,造大规模的绿地最经济,可以解决费用问题、灌溉问题、水的利用问题、湿地的利用问题、管理问题等等,最后,还可获得丰收。[7]俞博士这些话,很令人深思。他启示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理念和选择应走的道路,如何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生态功能。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们在绿色投资中值得记取的教训不算少。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介绍,1958-2001年我国投资项目失误率接近投资项目的50%。绿色投资项目也有不少失误的。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就曾发生过亿元“垃圾工程”变成垃圾的事情。1997年,该市准备兴建一个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可几年下来却没见这个垃圾处理场怎么处理垃圾,而垃圾却越堆越高、越堆越大,恶臭无比,把附近的土地和水井都给污染了。本来是清除污染却新添了污染。何故?因论证阶段决策失误。原来合肥市选择了国外先进的焚烧、堆肥工艺同传统的卫生填埋相结合的方式建了这个垃圾场。但在试行期间,却发现设备和工艺都存在严重问题,故未投入正式生产,不得不再投入一亿多元新建一个生活垃圾场。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进行绿色投资,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论证,严谨从事,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还有,污水处理项目和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利用情况也不能令人满意。对9个省的37个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审计,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配套资金不到位及运行费用不足等原因,有15个项目未按计划完工或开工;16个已完工项目中,有7个达不到设计要求;普遍存在配套设施落后于主体工程建设的问题,造成设备闲置,项目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国务院六部门对全国532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检查发现,有275座非正常运行占51.7%。这些情况,都提醒我们不仅要加大绿色投资力度,还要十分重视提高绿色投资效益。如果绿色投资效益低下,是很难切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 

 

 

 



[1] 见《中国经济时报》200492日。

[2] 见《瞭望》杂志2004年第40期。

[3] 尚鸣:《节能投资需要政策支撑》《中国投资》200410月。

[4] 见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9日。

[5] 见《中国经济时报》2004928日。

[6] 见《中国环境报》2004618日。

[7] 详见《中国青年报》200410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