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对城市统筹规划、保障公交出行、机动车限流等几方面做出规划,破解城市交通管理难题。
但是,人们的社会发展还需要有公正的社会秩序来支撑。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社会的公正性没有按照社会秩序的“交通规则”来行驶。
一是公益活动缺乏法律公平保护。2010年在青海玉树地区,从事公益活动直接遇难的已有7人,另有多人受伤。二是思想道德水准每况愈下。幼儿老师用烫斗烫伤七名孩子,在家长接送时居然说是不小心自己烫伤。三是违反人的安全事件屡禁不止,河北发现用回收的头发制造酱油,他们自己的人不吃本地的酱油,而吃外地的酱油。
这足以证明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一个缺乏公正的社会秩序还在持续……
斯密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正义感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秩序由此会发生“交通”堵塞。
一、体制不健全
由于市场经济,中国人大都为自己的目标而服务,他们的行动不能得到有效组织,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转轨中,人们的思想一时得不到澄清,而且一些不正规的思想泛滥,急功近利,还有一些人非法行为猖獗。
人的本性影响社会秩序。他的第一法则是自己的存活,他的第一要务是自己的利益。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类相同的本性,对秩序的相同热爱,对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相同重视,常足以使人们喜欢那些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制度。但一些人为各种社会政治的改良而努力时,他的行动并不总是由社会公正中得到认可的。一个公正的行为需要由社会秩序来保证。
二、政府不重视
共产主义的信仰没有感动到中国的每一个人。
例如,进行公益性的活动,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就无法登记注册,很多公益组织就成了“黑户”:没有公章,没有权威部门的承认。这些“黑户”公益组织接受捐款和捐物也成了“合情不合法”的行为,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和社会的支持,企业和个人都不敢与其开展深入的合作。
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的精神都是对别人最有用的品质。由于做了最大的善举,他们应该成为自然的、可赞同的最强烈的感激对象。相反地,违反正义会遭到惩罚,但是遵守那种美德准则似乎不会得到任何报答。毫无疑问,正义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合宜性,因此它应该得到应归于合宜性的社会秩序。
三、生活压力大、贫富分化加快
由于大多数的中国人心地善良,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道德水准往往参差不齐,达不到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所想像的公益效果,再加上社会公益性较差,很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
在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生活状况中,习惯引导我们去赞同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并不是至关紧要的事情。目前中国人的压力不只来自于工作,有时还来自于生活的一种“负担”。
人,一旦履行了公益性精神,由于社会秩序的公正性,他所收到的回馈应该超过他的付出:他的潜能得以开发,他的思维得以扩展,他的感情变的高尚,他的灵魂也得到升华。
斯密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似乎牵涉到两条不同的原则:第一,对实际上已经确立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尽可能使同胞们的处境趋于安全、体面和幸福这个诚挚的愿望。
因此,如何破解社会秩序的“交通”堵塞?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