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大师》:娱乐狂欢下的思想“果核”


 

韩浩月

 

当下话剧市场的分流趋势愈加明显,一种是坚持话剧传承和高度艺术准则的纯话剧,一种是融入了歌舞、相声、二人转等元素的综艺性话剧,在话剧消费连年开涨的状况下,两种话剧都拥有观众,但相比之下综艺性话剧的拥趸更多,且有蚕食纯话剧市场的态势。

 

日前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的《分手大师》,既是一部以强调观赏价值和娱乐效果的综艺性话剧,该剧没有职业话剧演员,由相声小王子曹云金、影视演员瞿颖和代乐乐等构成的主演阵容,使得它更像一部玩票之作。除了隐约可见的相声、二人转元素之外,这部话剧还拥有电影的结构,悬疑成分有效地解决了综艺性话剧情节不紧密、戏剧成分不足、过于小品化的问题。

 

话剧消费的兴起和综艺性话剧的推动不无关系,孟京辉和张广天在这方面所做的低姿态尝试,让话剧与年轻人的情感和欣赏习惯妥帖地结合了起来。但随后出现的大批实验话剧、先锋话剧要么大搞黑色幽默,要么通过摇滚乐和大段台词表达莫名的愤怒情绪,使得综艺性话剧失去了戏剧魅力,险成闹剧的代名词,这样的话剧实际上伤害了观众的观剧热情,因为看完这些作品之后,除了收获一点浅薄的笑话,大家会觉得一无所获。

 

好的话剧总是要传递出一种观点、表达一种思想的。《分手大师》在这方面做的不错,这部剧的编剧和监制俞白眉原是一位知名网络作家,但在各种话剧疯狂从网络中攫取段子取悦观众不同,《分手大师》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积累乃至创作者的机智。在走出话剧十足喜剧效果带来的狂欢情绪之后,会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叙述了爱情在这个时代的稀缺,以及人们在精神上的迷惘,它对社会上“大师多如狗,名家遍地走”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恶狠狠的嘲讽。

 

话剧要不要有批判精神,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缺乏了批判精神的话剧,就会成为林奕华口中所说的“综艺大观”,林奕华还有一个观点是,戏剧不只是一种文化消费,再先锋的东西也需要具备批判能力。《分手大师》显然不是一部先锋话剧,但剧中对唐姓成功学家和李姓养生学家大篇幅的讽刺,还是让它的狂欢式娱乐有了落脚的地点,不至于轻浮地漂着。

 

在当下的娱乐环境下,所有文艺产品都要经历从厚重到浅薄、再从浅薄到厚重的过程,《让子弹飞》就是电影从浅薄复归厚重的一部代表作,它拥有让观众满意的娱乐“果肉”,也拥有一颗坚硬的思想“果核”。《分手大师》也可以视为话剧从浅薄复归厚重的一部作品,但作为观众,要穿透它浅薄的表面,触摸它与日常情境共呼吸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