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庐山 四、丁玲的风雨人生


 

         北京风云(一)

从北京到庐山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丁玲的风雨人生(1)

 

    丁玲(1904-1986)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个奇人。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到过毛泽东。后来丁玲在上海大学读书,从瞿秋白等人的口中知道了一些毛泽东的情况。1930年,她在上海从事左联工作时,又从冯雪峰的口中,听说了一些毛泽东的事情。但她真正与毛泽东的直接会面与接触,却是在她到达陕甘宁边区以后。

 

 

 

 

 

                            

年青时的丁玲

 

                  冯雪峰与毛泽东的友情

                                                      冯 雪 峰

1925年,冯雪峰在北京大学旁听学习,时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毛泽东,从那里托熟人捎口信给冯雪峰,说自己很喜欢读他的新诗,希望他能到广州去工作。1933年底,冯雪峰由上海到瑞金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正值毛泽东被排斥出中央领导机构。

到了瑞金,冯雪峰就把鲁迅先生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原原本本的介绍。

    冯雪峰是中国文艺界唯一参加了红军长征的人。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曾多次派人将自己弄到的纸烟特意送给冯雪峰,他知道冯雪峰和自己一样,对纸烟有强烈的嗜好。

    长征队伍抵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后,1936年4月,党中央派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工作,先任中央特派员,后任党中央上海办事处领导人之一。临行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交给他重要任务。冯雪峰回到上海后,即把中国共产党的新领袖毛泽东的情况介绍给鲁迅。这样,冯雪峰就在毛泽东与鲁迅之间开始了联系与沟通。毛泽东正确认识并高度评价鲁迅,其中冯雪峰功不可没。

    到上海不久,冯雪峰找到了流落在那里的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并派 人将他们经巴黎转送至莫斯科。他受鲁迅之托,将鲁迅在病中所编的瞿秋白的遗作《海上述林》,以及火腿送给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在延安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他还买了十几条半线半毛的长围巾,送给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以御西北高原的寒风。

    1942年,毛泽东在欢迎一批新到延安的作家时,主动问到冯雪峰的情况。当他得知冯雪峰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时,立即和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商量,要没法将冯雪峰营救出来,并把这个决定电告在重庆的周恩来和董必武。

    1975年,解脱囹圄的周扬,探望了重病中的冯雪峰,两人冰释前嫌,从此言归于好。(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次政治运动中,周扬作为一名主将,狠整了文化界的丁玲和冯雪峰等人。)之后,周扬向毛泽东汇报了冯雪峰的病情。毛泽东不亡旧情,关照周扬要好好给冯雪峰医治。

 

 

                  丁玲与冯雪峰的爱情

 

    早在1927年,丁玲与冯雪峰就有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她坦露与胡也频的爱不同于对冯雪峰的爱,前者是浪漫的像孩子的游戏似的,后者是诚挚的、刻骨铭心的。

    1937年,丁玲在与美国作家斯诺夫人一次谈话中,她深情而缓慢地说:“一个朋友的朋友开始来到我们家里,他也是一个诗人。他长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但是在我们的许多朋友当中,我认为这个人在文学方面特别有才能。我们在一起谈了很多。在我整个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爱过的男人。”

    当年,冯雪峰缺乏胡也频一样的热情和勇气。不然,丁玲会舍去胡也频而与冯雪峰结合。忆及此,丁玲颇为婉惜地责怪冯雪峰。但是尽管如此,他俩彼此间还是相互信任并保持感情的交流。

    1933年秋,误传丁玲被捕遇害了。冯雪峰听了传言,内心异常悲痛。为了纪念具有特殊感情的“亡友”,他将丁玲写给他的信,以《不算情书》为题编辑发表,寄托他对丁玲的深情厚意。

    冯雪峰在感情上比较理智,他控制对丁玲的感情。1936年,丁玲被捕释放后来到上海,与冯雪峰重逢。她有千言万语要向冯雪峰倾诉,还想在冯雪峰面前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当她刚开始哭泣时,冯雪峰马上板起面孔,异常严厉地说:“为什么老想着你自己呢?世界上不只是你一个人孤独地在那里,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

    当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出版引起社会的轰动时,冯雪峰读后也感动得落了泪。但是,他在给丁玲的信中,却掩饰这种感情,板起脸孔说:“你这个小说,是要不得的!”

    丁玲在冯雪峰的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皖南事变后,冯雪峰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牢房里,默默地思念着丁玲。他回忆写道:“狱房特别地暗,这一夜……可以辨别的是两只深闭着的在睡眠的眼睛,有着很长很黑的睫毛覆盖着。这是一双美丽的眼睛。”醒来,他再也忘不了这双眼睛,把这写成了题为《哦,我梦见的是怎样的眼睛》的诗。

    半个世纪之后,1986年的大年初一这一天,从重病中醒来的丁玲,一开口就叨念着冯雪峰,因为冯雪峰是在十年前的大年初一逝世的。十天以后,丁玲病危,不再对美好的人世说出怀念之情,一代文坛才女怀着对冯雪峰依恋之情辞别了人世。

 

 

                       营救胡也频

                                          丁玲与胡也频

胡也频因从事革命活动,受到反动派的注意,他同丁玲一起逃离济南到了上海。他们俩刚到上海不久,便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随后胡也频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还参

加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并被推选为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准备赴江西苏区参加大会。

    1931年1月17日上午,胡也频来到沈从文在上海的临时住处清华同学会宿舍。他告诉沈从文,他和丁玲已经有了一个孩子,正准备搬家。

这天下午,沈从文应约再次赶到万宣坊胡也频的家,但胡也频没有在家,据说是买东西去了。晚上再去一趟,还是没有回家。第二天一大早,沈从文再赶到胡也频家,发现胡也频竟然一夜未归。沈从文好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对丁玲说:“别发生了什么事吧?”他们那里知道,胡也频在昨天去参加中共地下党人何孟雄召集的一个会议,不料被特务察觉,参加会议的人全部被捕。

1931年1月7日,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团长米夫的主持下,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6号秘密举行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开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扶持王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会议首先由米夫宣布开会,最后也由米夫宣布进行选举,提名王明、博古等人为中央委员候选人。会场上一片嘘声四起,顿时秩序紊乱。史文彬首先起立,代表今天出席的中委等26人声明选举不合手续,会议应立即停开,宣告会议决裂。于是代表群起集体退席,走出会场。

在这次会议上,王明、博古都被增补为中央委员,王明还成了政治局委员。会后,罗章龙、史文彬等26人联名写信给米夫,再次表示会议为非法,应宣布会议一切决议及选举结果为无效。

米夫感到事情有点不好办,就邀请反对四中全会的人来开个会,以消除分歧。这会是在上海静安寺路地区一所花园洋房内开的,后来就被称为“花园会议”。1月10日黄昏时,罗章龙、史文彬、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等人分批来到这里住下。第二天开会了,但没有结果,米夫等三个外国人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这些不承认四中全会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的人,就另外成立了一个“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简称“非委”。冯铿被选为“非委”的候补委员。

革命文艺界也发生了分裂。“非委”的文艺组织中国革命文艺联盟(简称“革文联”)是李求实组织起来的。其成员有柔石、胡也频、殷夫等人。

1931年1月17日,“非委”在三马路东方饭店举行扩大会议。罗章龙和史文彬两人临时有别的事没有到场。会议由何孟雄主持。他们不知道,会场已被巡捕和政府便衣警探50余人包围了。当大家开完会正要撤退时,就全部被捕了。当场抓了29人.当晚和第二天还在别的地方抓了李求实等12人。这次大巡捕显然是有叛徒告密。

    18日晚上,沈从文刚刚回到家,就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来找他,老头自称是监狱里的牢头:“我受一个姓胡的先生之托,给您送个信。”说着便把胡也频亲笔写的便条交给了沈从文。便条是用一张烂纸写的,上面写着:

    “我因事到**饭店,被误会,请赶快与胡先生商量,保我出去!”

    沈从文一看便条,就知道预料的事果然发生了。便条上说的“胡先生”就是胡适。沈从文找到胡适,胡适也很着急:“这不行,我们得想办法保释他出来!”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接着,沈从文又赶到胡也频家,把这消息告诉了丁玲,丁玲请他去找李达帮助。在李达家里,沈从文与李达的夫人王会悟以及施存统、朱谦之一起商量营救的具体办法。最后,大家认为还是请胡适和徐志摩出面,写信给在南京任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请蔡先生出面营救。

徐志摩这时候正接受胡适的推荐,准备前往北京大学就职。在繁忙的准备和迎来送往的告别之际,沈从文给他带来了胡也频被捕的凶信。并告诉他,胡也频的妻子丁玲刚刚生下孩子,处境危险,特务也可能会把丁玲抓起来。胡也频是徐志摩熟悉的作者,以前在北京时就经常给《晨报副刊》写稿,到上海以后,又给《新月》杂志写过稿。徐志摩在政治上比较超脱,他不以党派和阶级来看人,而只是看重在文坛上的友谊。因此他一听说胡也频被捕,就激动地说:“参加什么党派,是个人的信仰,怎么可以凭这一点来抓人呢?”沈从文乘机向他提出请他出面营救的请求:“我知道先生素来抱有正义感,我来找您,就是为了请您设法营救的。”徐志摩毫不迟疑地拿出纸笔,给蔡元培写了一封短信,请他在南京设法斡旋。                   左联五烈士

沈从文也去找了胡适,请他营救胡也频.胡适在20日的日记里记下了此事:“沈从文来谈甚久。星期六与星期日两日,上海公安局会同公共租界捕房破获共党住处几处,拿了27人,昨日开讯,只有两女子保释了,余25人引渡,其中有一人为文学家胡也频。从文很着急,为他奔走设法营救,但我无法援助。”他还是写了信给蔡元培,请蔡营救。

    沈从文拿了徐志摩的信,便赶往南京,找到蔡元培,但此时的蔡元培对这样一桩重大的政治案件已经无能为力了。此后的几天里,沈从文在南京又先后找过国民党的元老邵力子,甚至还找过陈立夫,他们或者表示鞭长莫及,或者已经爱莫能助。

    时间过去了20天,事情没有一点进展。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惧怕事情闹大,2月7日深夜至8日凌晨,将在东方饭店被捕的23人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处死了。他们之中有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领导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人,还有文联的作家柔石、殷夫(又名白莽)、胡也频,还有非常候补中委、非常妇女部的冯铿。这里的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和李求实等五位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他们就被称为“左联五烈士”。

营救失败了,直气得徐志摩大声诅咒:“如此政府啊!如此政府啊!”

    胡也频牺牲以后,丁玲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为了帮助丁玲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沈从文又找到徐志摩。徐志摩答应把丁玲的一本书稿推荐给中华书局,但因稿子的篇幅比较单薄,稿酬也就有限,徐志摩一时间也没了办法。他的妻子陆小曼提醒他说:“你不能去向邵洵美借一笔钱吗?你就说我有急用。”邵洵美是徐志摩在新月社中的文友,因为办书店,善经营,还编辑出版多种杂志画报,是文人中最有钱的一个。果然,邵洵美借了一笔钱给徐志摩,徐志摩就把这笔钱转给了沈从文。

    几天以后,沈从文就伴送丁玲和胡也频留下的遗孤,假扮成夫妻,历尽艰险,送丁玲母子回到了湖南老家常德。(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终使丁玲母子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