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庐山 三、胡风坐牢(7)胡风与乔冠华的半生恩怨


 

从北京到庐山

    王先金 编著

 

          第三章  俞平伯挨批胡风坐牢 (7)

 

胡风与乔冠华的半生恩怨

 

1943年,乔冠华等人在重庆创办了《群众》杂志。此时也在重庆的胡风正在筹办《希望》杂志。乔冠华对胡风给予了支持,并特意为《希望》翻译了《费尔巴哈论纲》一文。这段时间,胡、乔二人惺惺相惜,甚至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在反教条主义这个问题上,他们有特别的共鸣。

有一天,两人一道去喝茶。在茶桌上,乔冠华对胡风在桂林时所发表的文章很是赞赏。谈到整风时,胡风说,现在出现了用教条主义反教条主义,乔冠华表示同意。胡风很高兴,将他引为知己。

然而,胡、乔两人的友谊并未经受住时间的考验。1948年,当胡风因文艺理论问题 招致批评后,当时在香港的乔冠华就在《人民与文艺》第二辑发表了《文艺创作与主观》一文,点名批评了胡风,指斥胡风的文艺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也作了自我批评。

既批评了胡风,也作了自我批评,有人认为,乔冠华是想借这篇文章来检讨自己和胡风那段“不拘形迹”的交往。胡风夫人梅志说:“他不过是借胡风来洗了手。”

不过,胡风对他和乔冠华的友情倒是抱有一丝幻想的。1966年2月11日,胡风在被迫去四川服刑的前夜,给昔日知己乔冠华写了一封信说:“希望能给我一个见面的机会,在思想上得到你的帮助。”

胡风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在寻求帮助,希望通过老朋友的关系改变一下自己的处境,这是他的幻想。因为对乔冠华来说,他和胡风那段交往早就成了一块心病。所以乔冠华收到胡风的信后,立即致信章汉夫、姬鹏飞及周扬。他在信中说:“此人(指胡风)已不可救药,我的意见是,不便再理会他了。胡信附上。”

胡风成了钦点的罪犯,乔冠华当然避之唯恐不及。

乔冠华是周总理的老部下,他因此得到总理的格外关照。然而,当周总理遇到麻烦时,乔冠华一如既往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后来他曾为此向周总理当面认错。

然而明哲保身就一定能保住“前程”吗?粉碎“四人帮”后,乔冠华受到了审查,当时加在他头上的罪名有不少,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是所谓将“按既定方针办”写进联大报告。其实把“按既定方针办”写进联大报告,是在政治局会议上有人提出来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解释,也没有人想真正了解真相。乔冠华打电话、写报告要求过去几乎天天或经常见面的领导至少能听一次他的陈述时,也被拒绝了。

有人写文章说,不知陷入深刻绝望中的乔冠华会不会想到胡风,想到胡风给他写求助信时的苦涩心情……

 

    关于胡风案的定性

王康(原任中宣部干部处副处长)参加了胡风案的审查。审查中,他发现胡风解放前是被国民党严密监视的左派人士,而被说成是胡风集团重要骨干的阿垅,则已由周恩来等人证明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因此,王康在1956年春天的肃反领导小组办公会议上提出,胡风集团中没有反动历史的人是否可以不定为反革命分子。没想到罗瑞卿(公安部长)不同意。后来王康因此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其实,罗瑞卿也并非没有与王康类似的看法。有一次,公安部罗瑞卿、高检梁国斌、高法高克林等召开“三长会议”,研究审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准备工作。罗瑞卿说:“把胡风集团作为与美蒋密切联系的反革命集团是勉强一点,但这是毛主席亲自定的,大家看怎么办?”另外“两长”也认为证据不足,最后罗瑞卿表示:“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办吧!”

其后,周扬曾与罗瑞卿商量,是否召开十人小组全体会议讨论一下,但罗瑞卿表示胡风集团是毛主席定的性,怎么能讨论?后来,公安部上报过一份给部分“胡风分子”甄别平反的报告,陆定一和罗瑞卿决定压下这个报告。理由是,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也不会批准,只会干扰主席的全局部署,费力不讨好。

 

 

            坐了57年牢的囚犯---欧树

 

1953年,欧树20岁,生活在云南省弥渡县城北面一个叫黄旗厂的村庄,跟父亲卖豆腐为生。一天在村里他被公安人员捆走了,父亲在卖豆腐时也被抓。这年11月19日,欧树入狱,次年被弥渡县法院以“一贯道案”判刑四年。当时,这是“反革命罪”的一种。

欧树父子俩被送往60公里外的宾川县牛井劳改农场。四年劳改就要结束了时,他却被指“抗拒改造,装疯作傻,坚持反动立场,思想极端敌对”,并曾企图夺枪逃跑。1958年1月,宾川县法院判他“加刑15年”。

但欧树仍“不认罪,坚持反动到底”,再次逃跑未遂后,1959年6月他接到了无期徒刑的判决书。1960年,欧树被送入云南省第二监狱。在这里,他呆了48年。

1963年和1972年,他两次被云南省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出台。它对像欧树这样“组织、利用封建迷信、会道门进行反革命活动的”罪犯的刑罚,要远轻于建国之初。而且规定,无期徒刑罪犯如确有悔改,可以减刑和假释。

1980年,云南省二监决定为“劳改时间已长”的精神病犯欧树申请“清除释放”,但主管机关没有同意。

1999年,云南省二监再次上书,建议将欧树的刑罚减为有期徒刑十年。此时,欧树作为一名无期徒刑犯已服刑整整40年。这在中国司法史上极为罕见。

两个月后,云南省高院裁定为欧树减刑到18年。以后,2002、2004、2006年,每两年就减刑一次。

2005年2月,72岁的欧树转入新成立的十一监区,这里以关押老病残犯为主。

2008年1月22日,欧树被转入监狱。

官渡监狱七监区,欧树在此度过57年监禁的最后两年半时光。

监区以他“患有老年痴呆”申报老病残犯。三个月后,一名中年犯人被分配负责照料他,欧树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开始好转。

欧树从不提及家人和此前漫长的牢狱时光。当少数“三无”犯人(无亲人会见、无书信往来、无汇款)感到被家庭抛弃而绝食、自残时,欧树从不显得同病相怜、自怨自艾。他早已习惯了这种“三无”生活。

2008年6月,欧树获第五次减刑。不久,他得到了保外就医的机会。由于“老衰”和“重度贫血”,七监区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建议“联系家属,并办理保外就医”。监狱辗转找到当地派出所,得到的回馈却是“亲人亡故多年”,无法具保。

2010年6月18日,欧树第六次减刑成功,定于九天后出狱。欧树这几天笑容不断,但也时常念叨着:“我不晓得家在哪,这么老了,不晓得怎么回去了。”

6月27日早上,两名警官和一名司机带着速效救心丸送他上路了。

欧树在当地已无任何资料,镇政府决定安排他住进镇敬老院,日后再申请办理“五保户”。他被搀扶着走进了敬老院。

他的老家黄旗厂就在四公里之外,但他从没有提出去老家走走,倒是他八十多岁的姐夫、堂姐带领一帮亲戚来看过两次。村干部给他介绍每个亲戚时,他只是笑笑,不说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只记得自己和村庄的名字。亲戚们哭了,他也跟着掉眼泪。

欧树到敬老院头半个月还能吃些东西,但后来他就很少吃,而且好几次把大小便拉在床上。敬老院院长戴学义担心欧树将不久于人世。

欧树现在是一名77岁的垂死老人,躺在家乡和自由的边缘,等待死神的敲门。

 

 

 

 

                        参阅资料

 

    1.《胡风两拒去延安》万国林/文 《作家文摘》1998.9.30

        原载《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们》万国林/著 山东出版社1998.5出版

                                                           (1998.10.04)

    2.《知音》 晓 明/文                                    (1999.04.05)

    3.《我和我的父亲胡风》 《作家文摘》1999.9.7

        原载《现代家庭》晓 风文                            (1999.09.22)

    4.《高墙内外的胡风与我》梅志/文《作家文摘》2000.3.14

        原载《大地》2000年第3期                            (2000.03.17)

    5.《一个同牢犯人眼中的胡风》老威/文《作家文摘》2000.8.15

        原载《今日名流》2000年第8期                        (2000.12.25)

    6.《走出高墙的胡风》路 莘/文《文摘旬刊》2002.9.20

        原载《世纪》2002.9                                 (2002.09.30)

    7.《梅志,依然那样美丽》彭浩荡/文《作家文摘》2003.2.11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                               (2003.02.15)

    8.《梅志的大半生》闻 敏/文《作家文摘》2003.8.12

        原载《人物》2003年第5期                            (2003.08.16)

    9.《图片中的胡风》 晓 风/文 《作家文摘》2003.9.19

        原载《老照片》第30辑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8 出版     (2003.09.23)

    10.《胡风为什么要写“三十万言书”》吴永平/文《文摘旬刊》2004.10.8

        原载《文史精华》2004.9                             (2004.10.13)

    11.《胡风的微笑我印象中的胡风与晓风》曾 芸/文《作家文摘》2004.11.5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10.15                     (2004.11.07)

    12.《屈死的“国民党军官”阿垅》沈国凡/文《文摘旬刊》2005.5.27

        原载《文史精华》2005.5                             (2005.10.03)

    13.《周恩来安排胡风去香港》刘小清/文《作家文摘》2005.3.4

        原载《人民政协报》2005.2.10                        (2005.12.31)

    14.《胡风的三次平反》周正章/文 《文摘旬刊》2005.2.11

        原载《党史信息报》2005.1.19                        (2006.02.07)

    15.《胡风与乔冠华的半生恩怨》魏邦良/文《文摘旬刊》2006.4.21

        原载《各界》2006.2                                 (2006.05.15)

    16.《我的外祖父俞平伯》韦柰/文 《作家文摘》2006.10.10

        原载《我的外祖父俞平伯》韦柰/著 团结出版社2006.6   (2006.10.26)

17.《法官王文正亲历的胡风案》 《作家文摘》2007.8.31

原载《我所亲历的胡风案》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采写      (2007.09.22)

18.《在审判会上见到胡风》 《作家文摘》2008.1.25

原载《当代》2008年第1期 牛汉口述 何启治 李晋西采写 (2008.02.28)

19.《胡风案的必然性》徐庆全/文《作家文摘》2009.7.28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25期                   (2009.08.16)

20.《舒芜:走不出的“胡风案件”》周筱贇/文《作家文摘》2009.9.8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32期                   (2009.09.17)

21.《俞平伯的个性》胡天培/文《文摘旬刊》2009.11.20

    原载《党史信息报》2009.11.4                        (2009.12.23)

22.《诗人绿原因与胡风的书信获罪》裴高才/文《作家文摘》2010.1.29

    原载《人物》2010年第1期                            (2010.02.03)

23.《毛泽东对周扬的两次批评》徐庆全/文《作家文摘》2010.4.9

    原载《历史专家茶座》总第19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  (2010.04.20)

24.《旧时月色——记俞平伯与何其芳》王素蓉/文《作家文摘》2010.6.4

    原载《长江文艺》2010年第5期                        (2010.06.11)

25.《潜伏者阿垅》刘子超/文《作家文摘》2010.7.20

    原载《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4期                   (2010.07.31)

26.《王佩璋:代笔俞平伯后跌入漩涡》刘净植/文《作家文摘》2010.8.10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0.7.26                        (2010.09.03)

27.《57年牢狱结束后,他在自由的世界中孤独》袁小兵等/文《文摘旬刊》

    2010.8.20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0.8.4              (2010.09.11)

28.《罗瑞卿面对胡风冤案》吴戈/文《作家文摘》2010.9.21

    原载《同舟共进》2010年第8期                        (2010.10.15)

29.《胡风在公安部监狱中》何殿奎/文《作家文摘》2010.9.24

    原载《世纪》2010年第5期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