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罗志军“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


品罗志军“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

  

  12月18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南京市六合区等地调研考察。他实地察看南京保障房建设工地、深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走进市郊“菜园子”详细询问当前蔬菜供应和菜价走势,并来到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亲切看望慰问“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同志的亲属,与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座谈。他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要向李元龙同志学习,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做人民的好公仆。(2010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新华日报》)

  刚刚履新的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首次调研,就选择了深入基层,了解民生、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并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做人民的好公仆,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彰显了作为主政一方的“班长”、领路人浓浓的民生情怀,特别是罗书记的一句“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的话语,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仔细揣摩、深刻领会、躬身实践。

  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是党性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的这一性质以及她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点,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自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领路人。

  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是群众的期盼。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希望过上好日子,更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时刻将他们放在心坎上,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他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很自然的。而作为人民公仆来说,也必须四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想,我有所行,将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都能够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信任理解支持。

  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是干部的天职。民生无小事,责任大于天。民心所向,民意所指,就是干部努力的方向和所要承担的责任。罗志军书记在省委书记履新感言中强调,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肩负这样一个历史使命,我深感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江苏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为之奋斗,现在历史把“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唯有恪尽职守、奋发进取,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才能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完成好,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

  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是务实的体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心中装的什么、想着什么,将决定着干部如何作为。难以想象,一个心中无民,不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而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干部,能够真正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只会热衷于搞一些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面子事业,也就不可能心往下、情往下、诚往下。因此,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本身就是务实的体现。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如此,才能真正坚持求实、务实、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实实在在的发展,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同样,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也必须做到始终、时刻,而不是今天高兴了,就放在心上;明天不高兴了,就抛到脑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当好人民公仆,就必须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生、察民情、解民忧。因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倪洋军)

相关新闻:

  罗志军任书记后首次调研强调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