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进银退:中国必然的政策选择


  什么是“股进银退”?“股进”指的是:股市政策更加积极一些,更多地担负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职能;“银退”指的是:让银行稳健、稳健更稳健,在对企业方面稍微靠后一些。

  我认为,基于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经济特点,做出“股进银退”的战术性政策选择是必须的。理由有两条:第一,中国目前的经济风险巨大,不适于银行贷款支撑;第二,过去两年信贷冲得过猛,需要休养生息。

  先说第一个理由。从国际角度看,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的基本格局和政治格局是否会发生重大转变?说不清楚,但我们看到“美国重返亚洲”,中国周边风云变幻,“不稳定”因素骤然增加。我可以肯定地讲:这是一个最为重大的变数,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同时也给世界政治经济都带来了“不确定”。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不确定”是最大的风险。

  从国内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重大调整,同样是重大的经济风险。

  两大风险加在一起,可以说,中国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将是30年改革开放之后最大的时期。尤其针对经济结构转变而言,银行原本就不适于担负这样的经济职能。所以,此时让银行后退一点,势在必行。

  “银行后退”了,谁来向企业提供融资?股市。我们都知道,银行和股市有着完全不同的风险偏好。银行关注的是企业过去的业绩,过去的现金流是否充裕,所以银行最好的客户一定属于传统产业、成熟行业;但股市就不一样了,股市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依据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预期为股票定价,现金流稳定,历史业绩好的成熟行业,股市往往给不出太好的估值,反而对历史与现实不太好、但未来成长潜力大的公司青睐尤佳,给出的估值水平远远高于传统行业。

  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是:过去两年银行已经放出了17万亿元贷款,中国企业乃至全社会经济中,债务资本扩张过快、过猛。要确保这些债务资本的安全,必须迅速加大股权资本的配比,这显然是中国唯一可以选择的必由之路。

  正是这两大缘故,此时此刻,目前必须大力发展股市,同时这个风险巨大的转折时期也是最适于中国发展的股市时期。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无论是远洋贸易、工业革命还是信息革命,实际上,恰恰是重大的经济转型和与之相伴的经济风险,为股市提供了高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需要解释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股市”并非仅指狭义的股市,而是全部股权融资市场,包括私募股权市场。最近,各省频频为招商开会,我发现,各地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已经大大提升,而这些基金的活跃程度也在大大提高,它们到处看项目,而地方政府也乐得它们的借入。我估计,2010年乃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而未来它的发展速度将更加迅速。

  理论上讲,“股进银退”的战术选择迎合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这也是我提出“压楼市、放股市、保银行”的依据所在。

  从中央现在的做法看,我们也可以发现确实如此。“压楼市”关键不在于“压”,而是“保银行”的必要手段,按揭首付比例的提高,按揭贷款利息率的提高都预示着银行房地产消费信贷越发安全。另外,银监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各项监管指标的提高,包括2011年的信贷指标的确立,都必将体现“保银行”或“银行后退一步”的战术安排。

  不过,让银行“后退一步”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但让股市进一步就没那么容易了。鉴于股市流动性必须依赖“储蓄搬家”才能得以维系,所以从货币政策方向可以选择的方案是:不管未来加息与否,都必须始终保持“适度的负利率”状态。

  估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加息绝不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而是为了控制“储蓄外流的速度”,既要鼓励储蓄流出、直接投资,又不能让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中央银行必须对这件事加以必要的控制。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其它加息的理由。

  现在,作为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相对比较潇洒。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额已经连续8年“双下降”了,按刘明康的说法,已经从2002年8%以上,降到了1.2%,而且,一块钱的不良资产已经有了两块钱的拨备覆盖,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都很难看到的、安全的银行体系。这当然是中国银行业一个十分重大的历史性的进步。  

  但这其中也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偏好过低,反而引发了重大风险。

  什么意思?中国银行业普遍认为:中小企业风险大,不愿意为它们提供贷款;相反认为:政府信用高,贷款都围着政府项目转。结果是什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反而变成了银行巨大的风险,而优质的、安全的中小企业却无人问津。

  刘明康认为,中国银行业资产不良率达到2%正常――这样的认知是对的。当银行拨备覆盖率已达200%的时候,银行风险偏好在1.2%的基础上继续降低,没有道理。如果是那样,我们应当认为,我们的银行没有经营能力,银行没有在收益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这比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还要讨厌。

  最近发现一些小银行正在创新一些新的“信贷品种”,比如:与创业投资家合作,进行“跟贷”,分享创业收益等等。而我的理解是,银行应当多设计一些“贷款品种”,以提高贷款收益性为核心,在贷款量不能大幅提高的日子里“以价补量”,保持银行收益性。

  维持过去的判断:现在让股市融资应对巨大的经济风险,五年后,当一些新兴产业成熟度大幅提高了,即便出现股市泡沫的破灭,完好的银行可以接过“接力棒”,继续向实体经济提供资本,中国经济可以继续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