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25年前发现的北戴河秦代行宫遗址


 

25年前发现的北戴河秦代行宫遗址

 

董宝瑞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到,吃水饺。”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则吃汤圆。

昨天,贴出今年712日笔者写的记述秦皇岛市的“老文史”王岳辰先生的特写《碣石古地的痴心探寻者》。文中提到,19851115日,王岳辰和孙继胜乘坐班车到北戴河河北金山嘴某工地又去察看时,发现开挖的电缆沟旁的一棵大树下,坦露着砖瓦碎块层,两人当即查寻,先后发现一块比较完好的“饕餮纹”半瓦当和一块刻纹完好的巨型夔瓦当面部,并在一个堆积建筑材料的小院子里,发现一口直径180厘米的大“陶井”。经清理,发现陶井深有2.48米,井壁用内径1.10米、高0.33米、厚0.03米的陶圈砌成,比较完整的有七层。当时,从井筒内出土了贴贝纹卷云纹瓦当和半瓦当、夔纹半瓦当、大空心砖残块、小棱格纹砖、素面砖和一个柱础石等秦汉行宫的建筑构件。次日,王岳辰与胡绍棠再次到那里勘察,又先后在地槽泥土里发现有5块柱础石。到1122日,在清理陶井时,又有不少新的发现。紧接,探寻范围被扩大,在金山嘴东北俗称“横山”的小土丘上的北戴河水产增殖实验站建筑工地,发现了更加明显的秦汉行宫建筑遗迹。种种发现表明,北戴河海滨的金山嘴一带确实存在着像山海关外的辽宁绥中海边一样的秦汉行宫遗址。后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其地进行探查,并于1986624日到8月底,配合当地的工程建设进行钻探和发掘,发掘出一座平面呈矩尺形排列的房址。房址北面东西通长18.5米,南北宽8.9米,墙宽约1米;室内分布有两排石柱础,共6 块,支起了面阔4间、进深3间的房屋基础。房址南面南北通长15米,宽8.2米,墙厚0.85米;室内分布两排石柱础,中间设一道隔墙,把房子分成面阔两大间。房子北半部夯土墙址保存较好,残墙高0.3米,东西半部房址残损严重。发掘时发现,在矩尺形房子南部室内设置有保存较好的炉灶,红烧土灶壁和灰烬尚在。在房屋周围遗存有坍塌下来的各种类型瓦及红烧土;清理房内堆积中,出土有绳纹板瓦及筒瓦、泥质加沙灰褐陶盆和菱形回纹空心砖残片等物。房屋及周围的建筑基址,显示当地有一个大型的古代建筑群存在,并呈向西延伸的趋势。这是北戴河秦代行宫遗址被发现和发掘的过程。

今天,介绍一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戴河秦代行宫遗址。

北戴河秦代行宫遗址,位于北戴河区单庄村东南方向约1公里处的俗称“横山”的小土丘上。其地中部较高,四周形成缓坡;所包括的范围,东起北戴河水产增殖实验站,西到金山嘴路,北起人大路,南到光明日报社休养所。

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198410月曾在此进行过调查。198511月,金山嘴发现陶井并进行清理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的考古队对此地进行了探查,初步了解到遗址的一些情况。19866248月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在北戴河水产增殖实验站工地,配合工程建设进行钻探和发掘,对遗址发掘区的东南部进行初步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出一座平面呈矩尺形排列的房址其北面东西通长18.5米,南北宽8.9米,墙宽约1米;室内分布有两排石柱础,石柱础为自然岩石,未加修整,共6 块,支起了面阔4间、进深3间的房屋基础。其南面南北通长15米,宽8.2米,墙厚0.85米;室内分布两排石柱础,中间设一道隔墙,把房子分成面阔两大间。在隔墙西端与周墙相接处设立屋门,门旁用四块自然石分两组对称设置门柱;门道呈长方形,宽1米,深厚0.8米。房子北半部夯土墙址保存较好,残墙高0.3米,东西半部房址残损严重。发掘时发现,在矩尺形房子南部室内设置有炉灶;炉灶由灶门、火灶及排烟道组成。炉灶保存较好,红烧土灶壁和灰烬尚在,个别的嵌入夯土墙中,作成壁炉,并用筒瓦对接从墙体中伸出排烟。在房屋周围遗存有坍塌下来的各种类型瓦及红烧土;清理房内堆积中,出土有绳纹板瓦及筒瓦、泥质加沙灰褐陶盆和菱形回纹空心砖残片等物。当时所揭露的建筑基址,已经显示当地有一个大型的古代建筑群存在,整个建筑群呈向西延伸的趋势。经考古钻探,得知其建筑规模南北长100米,东西也有100余米长,各组建筑有明显的层次之分。经有关专家认定,其地为秦始皇北巡碣石时在渤海沿岸驻跸的行宫建筑遗址。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遗址发掘区中北部进行发掘,揭露出一座大型的坐北朝南,方向北偏东有57°的长方形夯土建筑。其东西长52米,南北宽17.5米,墙厚2.32.6米,夯墙残存最大高度为0.54米。发掘发现,在建筑体的中部设一道宽1.3米的隔墙,把其分为东西两大室;两室内均分布着东、西2排间距5米,南、北3排间距4米的石柱础。石柱础亦完全采用自然岩石,未加修整,用其自然平面立柱,周围墙组成一座面阔10间、进深4间的大型夯土建筑。此外,两室的北墙偏东部有豁口一处,当为分属两室的门道。在与室内础石相对映的墙外,有用碎石瓦片支垫的檐柱,檐柱与主体组成有回廊。在南墙未发现有门,出土有板瓦、筒瓦、半瓦当及贴贝卷云纹圆瓦当等建筑构件;另外,发现多片陶片。1988年,又对遗址发掘区的南部、西南部进行全面揭露,在西南部揭露出一座南北长40米、东西宽11米、墙宽0.871.5米的长方形建筑。其残墙高度3040厘米,房内设有两堵隔墙把房子分为3大间,每间西壁正中各设一门,门宽1.1米,用4个石础,分两组对称设置立门柱。在门道和门框墙体上有用方砖和板瓦铺垫或加固的迹象。在堆积中出土有大量的瓦砾和灰烬,其中有各种形状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大量的灰烬。在其南端与房子山墙衔接处有一向东延伸的院墙,夯土建造,宽1.6米。墙中部设有大门,宽3米,大门正对着主体建筑,当是整个院落的大门;门用4个石柱础分两组对称设置有立门柱,门外有斜坡路面。在门西侧3米处院墙墙体中,有埋入多节断面成圆形的陶制水管道。1987年和1988年,计发掘有9000多平方米。至1991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基本完成对遗址的大面积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建筑遗迹四组,以及灶、水井、水管道、窖穴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少量的盆、甑、鉴、瓮等生活用具。有关专家认为,其文化年代主体为秦代,可能沿用到西汉初年,当为秦代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遗址先后发现的诸多遗物中,瓦当纹理美观、精细,丰富多样,有夔纹、饕餮纹、卷云纹和贴贝卷云纹。瓦当的陶色为灰或灰褐色,泥质加细砂,烧制温度较高。其中半瓦当最大的为呈多半圆形的夔纹瓦当,通体长63.5厘米、高38厘米、底边(弦)48厘米,最大直径52厘米;瓦身局部有制造时拍印留下的绳纹,瓦面对称分布夔纹。圆瓦当最大的为贴贝卷云纹圆瓦当,直径42厘米,瓦身残长21.5厘米,瓦面呈圆形,四象限内分别对称对卷一组卷云纹,每组两朵云纹之间贴一像贝壳的装饰,瓦面正中心呈泡状。板瓦和筒瓦为泥质加沙,陶色为灰和红褐两种,内侧一般多饰算点纹,瓦身多拍印绳纹。其中最大板瓦,通长56厘米、厚1.4厘米,弦长2.5厘米;小筒瓦全长48厘米,厚1.5厘米,直径18厘米。空心砖一面饰菱格回纹,三面素面,通长126.5厘米,宽35厘米,厚19厘米。边墙宽34厘米,青灰色,陶质细腻,多组菱格回纹排列有序,回环荡漾。另有素面方砖,长32.5厘米,宽27厘米,厚2.5厘米,灰色加沙陶。柱础石为未加修整的自然花岗岩石,用其自然平面,大小不一。最大的一块柱础石,通长136厘米,宽54厘米,厚32厘米。出土的多节陶水管,每节通长57.5厘米,微呈喇叭形,大口直径30厘米,壁厚1.5厘米。水管用陶为泥质加沙,烧制温度不均,呈灰褐色。管壁上饰有两组等距离旋纹和不规则的斜绳纹。陶盆用陶为泥质加粗砂,烧制温度较低,呈褐色;盆形为小平底,竖肩,折腹,折沿,最大口径54厘米,高27厘米,肩部饰旋纹,腹壁局部饰绳纹。出土的多件陶文,一般呈方形和长方形,边长约23厘米,多阴文,无边廓,多戳印在板瓦、筒瓦上,文字为典型的秦代小篆体。陶井,直径110厘米,共10圈,深350厘米,井壁有通向井外的管直径20厘米的陶水管。遗址揭露出的四组建筑遗迹迄今保存完好、稳定,已回填。

 

20101222晨于碣阳书斋

 

 北戴河横山秦代行宫遗址概貌

北戴河横山秦代行宫遗址

 

摄影:王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