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1日到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既是基层干部群众、“三农”战线同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也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温家宝总理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与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饮食安全、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健康,必须发展水利。水利工作必须切实加快发展步伐,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凡是农田水利设施好,或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地方,农田基本无忧,人畜饮水也不存在问题;而农田水利设施差的地方农田受旱常常比较严重。近年来,极端气候频频发生,不是大旱就是大涝,而水利投资建设长期滞后,为了减少极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未来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资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带来的后果也促使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12月7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中称,“十二五”时期,关键要强化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将防洪抗旱减灾、解决民生水利放在今后财政投资和工作的重点。在12月12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沼气建设;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多方筹集资金,切实增加投入。”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大跃进精神,奠定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基础,对我国近几年的抗旱救灾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地方作为水源和田间连接的灌区干渠长期失治,淤积严重,渠系建筑物完好率也只有40%左右,成为“卡脖子”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管理,渠道渗漏、淤积,导致一些高岗田、水尾田严重受旱。长期无人过问,遭受人为破坏。
之所以,在这里提及当时大跃进,目的有二:其一是,当年的大跃进确实为我们近年来的抗旱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前辈的辛勤劳动,我们的抗旱工作会更加艰巨,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损失会更大;其二是,我们在肯定“大跃进”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要防止今后我们的水利建设盲目开工,一哄而上,继而形成过度的浪费。我想这一点,从我们的新能源建设就可以窥知一二了。
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新能源的话题越说越热。随着“十二五”规划内容的出台,从产业到股市,新能源的话题被无数次的谈起。2009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曾表示,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如今一年已过去,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眼看越来越旺,但是就当前来看,新能源在中国的需求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旺盛。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曾指出,目前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还比较低,但是供给却很大,其中大部分都作为出口,所占比例在40%-50%。一旦企业一拥而上,国内需求又跟不上,新能源的泡沫就很可能会出现。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水利实践永无止境,水利发展任重道远。发展水利,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经济社会。但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切忌盲目建设,不合理的建设,过度的建设,我们要把民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民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服务民生推进水利发展,紧紧依靠水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要实实在在解民忧,而不能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能把这次水利经济发展作为利益阶层获取“超额收益”的工具。
“水利跨越式发展”,拒绝盲目的“大跃进”!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