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到处离不开它,就像电力供应一样。我们问,互联网的发电厂(或动力厂)何在?准确地说,互联网的云计算中心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
纸上谈兵,云里雾里,胡乱瞎吹,这不难办。但是,要说实话就难了。因为,互联网的云中心是“计算重地,闲人免进“,属于商业(或国家)机密,不得随意参观。回忆往事,大约在1990年,我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认识了陈昇,他那时还是清华的在校生,但是,就在那个时侯,他就开始了在清华大学某地下室进行“创业”(开发汉字自动扫描仪)。后来,在1995年,陈昇转向互联网接入业务,创办了“世纪互联”以及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总部坐落在北京酒仙桥东路1号M5楼三层(大约1万平方米),是中国最早,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电信中立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由于我与陈昇的个人关系,才得以亲身到互联网IDC重地参观,陈昇给我讲解。正是他本人,运用微软IE浏览器使我第一次浏览了美国的白宫(1996年)。现在,我要说一句:谢谢你,陈昇!参观互联网IDC的滋味儿(有人喜欢用“体验”两字),我至今记忆犹新。
美国亚马逊(Amazon)是当今世界最大的B2C电子商务提供商,机房自然很大,但是,我去不了。可是,我很好奇,Amazon机房里面到底安装的是什么“计算云”?12月20日,世界知名IT评论家Steven J. Vaughan-Nichols先生在“Linux rules Cloud”一文中,披露了亚马逊的“真面貌”。文章说,亚马逊“云中心”共有4,840个Ubuntu服务器单元(instances),1,250个CenOS单元,313个Fedora单元,80个甲骨文单元,73个红帽单元,而微软的Azure计算云仅有1,128个单元。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亚马逊部署了那么多的Ubuntu服务器?
大家知道,互联网云中心不是发电厂,而是耗电大户,真正的“电老虎”。互联网IDC必须多路供电(保障运行的绝对安全),机房空调耗电极大,而且每台服务器的耗电功率高达数千瓦(KW)。亚马逊”云中心“必须实现节能,运行中满载服务器台数必须自动地要自动地与外来访问负荷的瞬间变动相互“适应‘(所谓“自动负载均衡”),形象地说,数千台运行中的服务器就像一片”浮云“,有的在运行,有的在休眠,四处漂浮不定,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节电(或节能)。亚马逊把这种飘忽不定的“服务器云”戏称为“橡皮弹性云”(Elastic Computer Cloud,即所谓的“EC2”),如今亚马逊EC2已经成为互联网云计算的事实标准。怎样才能实现服务器的这种自动负载均衡呢?为何亚马逊要大量使用和部署Ubuntu服务器?这就要追溯到美国加州大学的云计算管理平台Eucalyptus(所谓“桉树计划”)。实际上,早在2008年年初,Ubuntu就与Eucalyptus结盟(Ubuntu奠基人Mark Shuttleworth先生很有远见),达成了今日之辉煌。这就是国际互联网云中心的一个实例,算是回答了互联网云是从何而来的问题。
回想往事,大约在2008年的9月份,我叫人(小周)把服务器搬到北京某地准备实施Ubuntu云计划,但是,后来因故未能真正实现。......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北大校园中那尊由西班牙大使馆送来的堂吉歌德铜雕像,傻乎乎地一个人想去挑战大风车,既滑稽又可怜。现在,我虽然人已经老了,但是,我还是一个追梦的人。请诸位读者原谅我的罗嗦。
说明:说句心里话,我很佩服微软,在云计算机领域自己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还坚持推出微软Azure云平台。多年来,微软在中国的用心之辛苦,我是知道的,说微软是“妖怪”不正确的(至少,我认为不正确)。尊重竞争对手是人的基本素质。
明天就是圣诞夜了,预祝大家一年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