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博客中我曾提到美国七十年代长期滞胀的现象。
“整个七十年代,从1970-1979年,一边有选民与政治家的压力,一边有通胀的压力,美国经历了一个反复去杠杆的过程,并最终陷入滞胀: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去杠杆导致经济下降与失业率上升,政治压力倒逼货币政策放松;在石油供給冲击的压力下,一放松就出现通胀。美国经济陷入收了放、放了收的困局之中。”
可以说外部的供给冲击导致七十年代的美国刚性的通胀压力,导致政府丧失了宏观政策的弹性空间与腾挪的时间。那么,当前国内通胀形势的新特点也值得关注。与06-07年加息时相比,随着城市化的全面加速,中国劳动力市场更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按照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通胀对宏观刺激政策的弹性会更大。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房地产市场吸纳超发货币能力下降的情况下,长期通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综合下一阶段国内外的形势,国内外宽裕的流动性仍会继续在中国市场寻找机会。引导过剩的流动性进入股票市场,通过股市双向扩容,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似是一个可行的政策方向。具体而言,通过增大新兴产业股票的供给为技术创新与结构转型提供风险资金,通过资产证券化与存量的国有股减持为建立稳固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础资金,推动居民长期消费率与储蓄率的优化。如果能把握好需求与供给的匹配节奏,形成股市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就有可能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十九世纪末摩根财团在欧洲债券市场为美国的铁路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尽管最终美国铁路投资人的投资回报未必理想,但美国全国铁路网的全面铺设成为美国工业二十世纪兴起的创新性力量。水能覆舟也能载舟,加大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的力度,推动股市良性的双向扩容,把通胀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力量,可能是下一阶段值得认真思考与规划的方向。
通货膨胀、股市双向扩容与创新的力量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