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一小步,政治文明一大步


    今天(12月24日)上午,在电视上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常委会举行联组会,就医药卫生改革的进展,对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专题询问。并且询问的过程通过电视进行现场直播。印象中,这是多年来全国人大第一次公开进行这一类的专题询问活动。

   医改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这表明,医改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政府的民主监督,已经受到了充分重视。这是医改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如果这样的做法能够坚持下去,对医改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医疗卫生是公共事业,需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这是我一贯的观点。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主导”,应当是有责任、有激励、有监督的政府主导,把政府的激励搞对,这是医改成功的前提。许多朋友不支持“政府主导”,无非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认为“政府不该管”,即认为医疗是个人的事,和国家没有关系,这种观点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第二个原因,即认为“政府管不好”,所以应该交给市场,这种观点目前还大有影响。必须承认,目前的政府职能,同人民群众对医疗改革的需要相比,确实还有差距,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政府也会失灵。然而,政府失灵是否一定意味着就要回归市场呢?不是的。我们应该跳出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政府失灵的问题,应该通过加强监督、深化民主的途径来解决,今天的人大专题询问就是非常好的尝试。

  医改是公共事业,医改的决策过程理应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在前一段的医改决策过程中,对专家、部门、企业、医院院长的呼声都比较充分地听取了,但是直接听取民意代表意见的机会还不够。其导致的结果是,一些政策过于考虑企业的利益,一些政策过于考虑部门的平衡,一些政策过于顾忌当前的阻力。这也便是当前医改进程还不够快的根源所在。

  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政府的工作,是接受人大授权和监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大对医改进行监督和问责,有利于破除当前医改的阻力,有利于政府责任的到位,使得医改更顺利地推进。

  非常欣慰地看到,人大常委们的发言和提问水平很高,有许多都点到了医改的核心,而且他们的询问完全是从普通百姓的利益出发,没有为利益集团代言的。比如,黄丽满委员提出财政补偿是否到位的问题,这是阻碍医改顺利深化的根本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强力推动,财政体制看来很难改动。宋法棠、王云龙等委员提出城乡差距的问题,这是医改之后出现的新问题,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城市和高端集中,这是需要避免的。任茂东和程津培等委员提出,医改之后群众的感受不强,负担并没有降低,这正是目前医改的核心问题。

  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滞后,控制成本的体制和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

  这几年来,医改的进步确实很大,但是政府责任加大与政府职能不到位的问题愈发严重。

  一是政府领导医改的能力亟待提高。今天部长们回答的问题,多数还是根据准备好的文件材料谈的,而且谈的面上的问题比较多。我希望,将来这种会议的询问,能够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有互动性。地方上举行这类询问活动,还应该吸收人民代表、患者代表和普通医务人员参加。

  二是对政府主导医改的问责机制亟待建立。今天的人大专题询问,就是问责的方法之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希望后续能真正落实对各部门的问责,而不仅仅是观赏性的。不仅中央政府要问责,地方政府也要问责。在地方上真正由党政一把手来抓医改的还不多,对医改效果的考核评估还没有跟上,比如,一些地方以利润为指标考核公立医院,也宣称医改获得了成功,一些地方搞“全民免费医疗”,老百姓真正受益,却受到了上级的阻力。

  三是政府各部门间的统筹,协作亟待加强。医改是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各部门要齐心协力为解决百姓问题,而不是各谈各的,各干各的。财政说我花钱了,社保说覆盖面增加了,卫生说我也做了很多,但百姓问看病更贵,更难,你们谁管?

  今天全国人大的联组会是一个开始,是汇聚民意和民智,增加医改动力的新创举。衷心地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常态,问责的力度还要更强,针对性还要更强。并且能够以医改为一个起点,扩展到教育、住房、收入分配、财政等其他公共领域,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这也是中国社会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