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的处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的处境

      尽管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迄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起步晚、转化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的状况。

(1)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最直接指标。据统计,我国目前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大约为20%左右,专利实施率还不到10%18],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诸如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中介服务体系十分弱小,虽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不少,但中介机构十分缺乏,大量企业难以获取适合的技术成果,而不少科研机构的成果找不到扩散的合适渠道,只能自己小规模转化,使先进技术成果的社会效益不能发挥。

(2)   企业规模比较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相对较少,实现商品化并形成知名品牌的更少。而且我国的企业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很多高新技术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真正的创新。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国内企业面临跨国公司优势技术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出现了联想、华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但总的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水平较低,企业的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较弱。

(3)   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

近年我国的科技经费支出虽然有了显著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 的比重仍然较低,2007 年我国的这一比重为1.49%,而美国达到2.62%,日本为3.39%,韩国为3.23%6]。从本质上来说,政府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国外,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来源,民间投资非常发达。

(4)   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到2007 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到454.4 万人。但我国的高科技人才却严重缺乏,我国的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同时还面临人才流失现象,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流入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07 年我国14.4 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归国人员只有4.4 万人。人才外流使我国的科技实力严重削弱,不得不依赖于技术引进。可以说,科技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5)   国际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

2007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 348 亿美元,但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6.6%79.4%。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三类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均在20 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564.1 亿美元。由此看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然在总体上呈现贸易顺差,但顺差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相当高的贸易顺差,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仍然具有较高的贸易逆差。我国对于软件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很大需求,它们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核心部分,但我国现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这造成对外国技术的依附性。

(6)   产业政策不健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受其制约。风险投资事业在我国才刚刚开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相关政策不够健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小,且不配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和出口优惠政策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