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五十一 卫灵公第十五(丙)
“终南捷径”
15.18【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读解】这里的“病”有“对自己不满意”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就是说君子对自己的无能感到很不满意。男子汉大丈夫若是处于懦弱、无能的状态,那是很令人羞愧的。特别是君子、士大夫面对家里的事无能为力,面对社会上的事无可奈何,交给你这件事,你做不成;交给你那件事,你还是不行,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好好反省了,我为什么无能?我是弱智还是残障?是精神走向有偏差,还是意志力不够强大?小人是不会忧虑自己无能的,有的甚至以自己的无能为能,一辈子靠别人过日子。但真正的君子以无能为羞耻。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知道、了解他。君子内守、内向,把自己管得很严,他不急于求名求利,也不炒作包装自己,更不以君子之名宣传自己,这样,他自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很小,人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作为君子,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又对他有什么影响呢?有的人想当隐士,又想别人都知道他是隐士,那他也就不是真的隐士了。如果你真有隐士的情怀和德操,还会计较自己在社会上有没有知名度吗?还会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认识、了解和尊重吗?如果你还对这些有所需求,那就未必是君子,更谈不上隐士了。
唐朝有句成语“终南捷径”,专门形容那些考进士不中,当官无路,于是故作姿态,在终南山搭个茅棚冒充隐士的人。当时的社会风尚对隐士是很尊重的,因为隐士不在社会上争名争利,只有半步之遥便修道成仙了,于是大众都十分敬重隐士的德性。有些好奇的人、寻幽探隐的人喜欢看热闹,找到这些所谓的隐士,让他们对时局、社会谈点高见,对时代风云人物指点品评几句,这样“隐士”可能一鸣惊人,若是有缘让皇上知道了他的才能,那更是不得了,不需开科取士,不需进士及第,就可直接入朝做官当名人了。于是“隐士”成了大明星,名利双收,所以后人用“终南捷径”喻指升官发财的捷径。
但真正的君子和隐士所恪守的是“不病人之不己知”,不考虑别人是否了解自己,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名气,有没有名声,而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他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修为,有没有能耐,不关心自己有没有名望,有没有社会影响力。
现代社会恰恰相反了,一个人有没有能耐不重要,人们关心的是怎样炒作使自己迅速成名?怎样才能名利双收?看看现在的明星、超女“孵化器”,多少少男少女踊跃参与。每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时候,更是人头攒动,父母也巴不得自己的儿女能考上“明星”学院,几年之后迅速蹿红,成为明星大腕,就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一样一夜成名,这是许多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不求名也不一定对
15.19【原文】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读解】这一则和上一则正好相反,前面讲“不病人之不己知”,这里说“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当你年轻,正在用功、做贡献的时候,不应急于成名,好比庄稼没长熟,没法谈收获,但如果你永远默默无闻,对社会没有贡献,那就有问题了。《春秋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我们还是要让自己尊贵起来,还是要做些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有利的事情。所谓青史留名,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他必须对社会,对国家有大的贡献。作为君子,年轻的时候默默无闻,用功学艺,到了中年应该有所作为。而当人老了,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若是“名不称”,德业不成,功业不就,那将是君子之“病”,是令其羞愧的一件事。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15.20【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读解】此处的“求” 作责求、审查讲。君子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做的对不对,有没有什么过失、错误,时时刻刻严于律己;小人则对别人斤斤计较,求全责备,成天用放大镜、显微镜去找别人身上的弱点、错误,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所以专心内修的人,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人恰恰相反,他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要有开放透明的人事圈子
15.21【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读解】矜持过头的人,难免清高,清高过了头,很难与人相处。“矜”在这里作自重、自爱讲。自重、自爱而不随便与人发生争执,就是“矜而不争”,我们应该养成这样的品质和德性。“人非尊贵于人,应当自尊如鼎”,我们并非权高位重的人,非得需要别人的尊重,我们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道德,尊重自己的人格,而不在于和环境争高低,与别人比上下。我们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
君子“群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与朋友礼尚往来,但绝对不会结党营私。所谓结党,就是结成死党,铁哥们儿结集在一起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君子是超然于这种利益结派之外的。在当今社会中,要做到这种超然已经比较困难了,何况君子并不多,能与君子相处更是难得之事。
但孔夫子提出的“君子群而不党”,给之后的中国政界留下了伏笔,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会警惕在朝政中结党营私的人。这种人在朝为官,却暗中为自己的势力团伙服务,对政权的存在造成了威胁。从东汉开始,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一词,原本指一些人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后来才泛指士大夫结党,即结成利益集团。朝政之上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正因为如此,很多在朝为官的人从来不与同僚私下聚会,都是朝廷上公事公办,有话大家说,决不会在其他地方私下密谈。如果私下交往过密,其他衙门的一个奏章就可以检举、弹劾你。武则天当政时期,中国有了“特务政治”,在朝的宰相、将军被全程监控,即便是生活中、私下里的悄悄话都躲不过皇上的耳目。如此这般,还有谁敢结党营私,背议朝政。
“群而不党”是君子一生的原则,但“不党”并非“不朋”、“不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自然而然的。排外的小圈子称之为“党”,怎样使自己交朋结友,有自己的人事圈子,又不形成“党”呢?这就要有一个开放的人事圈子,保持自己人事圈子的透明度,否则就成了秘密结社。
眼睛和耳朵很容易被情感所封闭
15.22【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读解】君子不会因为某个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在古代社会,写几篇美文,发表几点策论对饱读诗书,熟悉四书五经的人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孔夫子说要“察其言,观其行”,除了语言还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观察一个人。言行一致,有德有才,才称得上是君子,才应该被提拔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名士清谈,但玄学家口若悬河说了半天,真正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们一点作用都没有,一点力量都发挥不出来,既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治民理财,高谈阔论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说“君子不以言举人”。
当然,君子也“不以人废言”。有的人人品不好,在社会上口碑不好,说话又不中肯得体,即使是这样的人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他所说的话。所以应“不以人废言”。现在,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有见地、有眼界的文章,虽然文章的作者身份不名,但他们的言论都是对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十分有益的意见、建议,是值得采纳的。
我们若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在一起,随便他说什么话,即使是不正确的语言也无所谓;若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在一起,就非常介意他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故意在话里面找碴儿,正确的话也听不进去。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很容易被我们的情感所封闭,以至混乱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以人废言”带来的后果。一个虚怀若谷的人能听进种种不同的意见,无论是朋友的还是敌人的。《吕氏春秋》里面有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公案。说是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的晋国大夫祁黄羊,腿脚有病,不能指挥作战,便不恋高位,自动请辞。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贤才,他既不避仇,推选杀父仇人解狐任中军尉之职;也不避亲,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为合适人选,晋平公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要推荐自己的仇人和自己的儿子,祁黄羊说:“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压根儿就没有想他是我的仇人还是我的亲人。”有如此公心的人需要相当的修为。
受用终身的一句话
15.23【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解】 子贡作为孔夫子门下的上首弟子,其问话与众不同,起点高,底气足,“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受用、无怨无悔的?当中国处于列强虎视,内政腐败那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年代,像“内争民权,外争国权”之类的话激励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这句鼓舞人心的话让多少人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奋斗一生。但在国家安泰、天下太平时期,具有普遍性的、能让大众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又是什么呢?
孔夫子说:“其恕乎!”就是一个字“恕”!恕道!什么是恕道?孔夫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把它点化出来了。这句话非常经典,现在联合国总部用英文将这八个字写出来,让各国的官员学习,让他们奉行并感受孔圣人的胸怀和气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胸怀和气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你怕虱子咬,别把虱子往别人身上甩;你怕麻烦,别把麻烦转嫁给别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也蕴含着高广的情怀:我不想生病,也不希望别人得病;自己饿过肚子,就不希望别人再受这个罪;自己饱经了战争的苦楚,更渴望天下太平,希望普天下的人再不受战争的煎熬。苏东坡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表达了这样的情怀,月圆之夜,他思念亲人,认为天伦之乐、家人团聚是最幸福的时刻,所以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感受亲人团聚的幸福。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胸怀来面对环境,面对社会,面对世界,那么我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孔夫子很少说过头话
15.24【原文】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读解】孔子说,我对周围的人和事,诋毁过谁?又称赞过谁呢?孔夫子一生从不轻易褒贬人,在众多弟子中,他除了对颜回有过誉美之词外,对其他弟子没有过多的表扬,更多的是引导。对其他的人,他赞扬过管仲、子产等人,而基本上没有随便批评过谁。“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被孔夫子所赞誉的人乃至于被他批评的人,都是经过考察验证的。而能够让孔夫子评价的人也是有一定资格的人,比如前面他批评臧文仲“其窃位”,也是有所指的,因为他执政四朝国君,却没有把柳下惠这样的贤者纳入国家的权力机构,孔夫子自然会对他有所微词,批评得也不过分。孔夫子一生说话都比较中正、平和,很少说过火或过头的话,无论表扬人或是批评人都是如此。
我们经常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句话一直唠叨了二千多年,大多数人都认为还是古人好,“三代直道而行”嘛,而现在有些人心肠鬼魅,心理都妖魔化了,社会上是阴暗面在增多,光明面在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正倾心于圣贤之道的人毕竟是少数,真正的君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老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只要国家政策好了,天天能吃饱饭,睡好觉,无灾无难,也就可以了,所以在社会上直道而行的人很少,能直言真话的人更是不多。因为这么几十年人们已经习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了,你让他说真心话,他已经不习惯出口了。
以前我在讲“貌言视听思”的时候曾说,人与人之间的语言,相对于人的内心所想,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自己每天跟人说的话是不是这样?比如说,你在单位与自己的上级领导应酬的时候,敢不敢说真心话?领导有没有真心话跟你说?大家都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用“今天天气哈哈哈”讽刺世故的人事往来。很少有人敢直白自己的情感,直白自己的需求,往往是绕了十万八千里的圈子才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所以说,人的语言往往带有虚伪性和不准确性,语言里面的刚柔、阴阳、善恶、雅俗等诸多方面,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因此要做到“直道而行”是很不容易的。
佛教里有部《六祖坛经》,里面有句话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道场”,那么“直话”呢?快人快语呢?那就更艰难啊!夏、商、周三代还有“直道而行”的人,但关龙逢直谏夏桀,被迫害而死,商纣王也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古代“直道而行”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当然这大多是指上层人士。下面的老百姓大部分还是“直道而行”的,肚子饿了喊饿,天气冷了说冷,天气热了叫热,这样也是“直道而行”。我们怎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少一些虚伪性,多一些真实性,使自己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跟外国人打交道还容易些,他们往往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目的性很强,很透明。而我们中国人说话弯弯拐拐的太多,人与人之间像被雾罩着一样,说不清道不明,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明白,想半天都不晓得语言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结合现实来看孔夫子的话,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孔夫子有他的做人原则,我们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很艰难,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圣人是怎样做的。
“三代缺文”如同一匹没有调教好的马
15.25【原文】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读解】 在孔夫子的时代,尧、舜、夏、商、周的文献已有相当的缺失,其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一般的书籍文献都写在竹简上,而竹简容易虫蛀也易着火、散落。当然,贵族阶层可以使用绢、丝绸来记录一些东西,但在中原黄河流域,桑蚕业不比江南发达,所以商、周时期的很多重要文献只在青铜器铭文上看得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铭文基本是周朝的,商朝铭文则大多是甲骨文,而夏朝的出土文物因为没有文字作为力证,基本还处于一种待考状态,考古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新石器末期的大禹时代是否有金属。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遗憾的是这些文物上没有文字,仅靠几个图案或符号,考古学家也无法破译它的涵义。既然有如此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就应该相信当时有相应的文字记载。只是那个时候记载文字的载体,比如书简等,今日已不可得而观之。书简保存时间不长,会由于在地下埋藏的时间过长而朽坏以致荡然无存,多亏有能够保存时间很久的甲骨文,还可以让我们从中一睹商代文化的风采。
孔夫子深感文献的缺失,但以他对文献的敏锐,对三代典籍的熟悉,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找到缺失的文化,而且可以把它修补起来。尧典、舜典,夏商周直至春秋时期的文献,如果不是孔夫子有这方面的能耐功底,把所有的文献串联成章,组织起来,就没有《尚书》的留传。
下面这句话有些难以理解了,有些人认为后面这句“有马者借人乘之”与前面一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是因为错简或是误抄放在了一起,其前后意思不好连接。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有马的人驾驭不了自己的马,先借给别人乘坐以达到训练调教的目的。实际上历史就是一匹马,“三代缺文”如同一匹没有调教好的马,孔夫子把它调教出来了,把这些缺漏的史集通过他的编撰和直观感觉整理出来,就像训练马儿一样,把历史梳理出来,让以后的学者、读书人知道历史的脉搏在哪里。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但我感觉这样说还是有道理,否则解释不通,一匹马和历史文献的缺陷有什么关系呢?
“今亡矣夫”——现在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孔夫子的学生赞颂他们的老师“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确是这样,如果没有孔夫子,三代历史文献就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暗之中,我们永远都看不到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6【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读解】“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巧言乱德”简单解释就是花言巧语会损害自己的道德。我是不喜欢“巧言乱德”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心里就发紧,总觉得不是什么好事情。现在想听直言真话很难得,很少听到谁跟我说“冯老师,你这里没有做对,你哪句话说得不合适”,直接指出我的不足。其实我很想听这样的话,但耳边这种声音太少了,大多都是“冯老师可以,冯老师要得,冯老师有学问”,这样的话听着心里不安。遇到有人叫我“国学大师”,更是头痛心虚。一个人顺风耳的话听惯了,心里会飘飘然,对事物的判断就会有失误,因为你反复接收的是错误信息,又如何面对真实的现实人生?长此以往,你只会一步一步地落入陷阱之中,跌入悬崖之下。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有这方面的警惕,一方面,自己不要做“巧言乱德”的人,给别人传递虚假信息;另一方面,自己要善于拒绝“巧言”,防止获取虚假信息,才能避免损害自己的德性。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主要是指一个人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意气。有的人经不起折腾,遇到事情沉不住气,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抬扛,甚至上吊抹喉,心理太脆弱了。脆弱的人如何承担大事?别人怎么敢把大事交给你?所以,人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忍性和忍劲,要有长远心,哪怕是受了委屈都要忍得住,像寺庙弥勒殿的对联所说的那样“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而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要有这种胸怀和气象,有这种实实在在的容量。否则,我们就把自己摆在了可怜、可悲的地位,眼浅皮薄,一触即跳,这样的人没有修养,更谈不上修行。
真正修行的人,他能吃得苦中苦,受得住委屈,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定要看到这其中的利害。有脾气没错,但要把脾气收敛起来;而神经脆弱的人最好让自己的脸皮厚一点,心厚一点,这样的话,自身的“免疫力”才强。“免疫力”强了,人家得“非典”的时候,你不会得;人家饿死的时候,你死不了;人家累死了,你还挺得住。有这样强盛的生命力,有朝一日你才能担当重任。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15.27【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读解】这一则孔夫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大家都厌恶或是都喜欢一个人或是一件事,不是无缘无故的,你要对此仔细考察,为什么大家会厌恶他?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做这件事情?这两天牛肉卖不出去,大家都不吃牛肉,那你得考虑一下,是不是正在流行“疯牛病”,牛肉吃了不安全?无论怎样,当大众喜好或是厌恶形成一种气候时,也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社会力量或是舆论力量,那就值得留意了。不管是“众恶之”还是“众好之”都要随大流,否则特立独行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虽然“众恶之”未必是对,“众好之”也未必是对。“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有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在孔孟时代,真理就在他们手里,执掌政权的诸侯们未必有真理。面对“众恶之”或“众好之”,我们必须要做的一条就是“必察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做一些调查研究,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使自己胸中有数。
有时“道能弘人”,有时“人能弘道”
15.28【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读解】许多有关《论语》的注解对这一句都不知如何更好地入手理解。有人理解孔夫子是说治乱兴衰在于人,人的确能弘道,因为事业是人干出来的,道也是人认识的产物。我说自然界中有道的存在,如果你不认识它,也就不会知道道的存在。但《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之谓教”也就是“道能弘人”。但孔夫子在这里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什么呢?有时是时势造英雄,即“道能弘人”;有时又是英雄造时势,即“人能弘道”,这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孔夫子有的时候也在谈“道能弘人”,比如他告诉大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道能弘人”,通过一系列的学、思、行,才能在道上行得远。一个人不学、不养就不能成其为人,也不能成其为君子。如果你有圣人君子的才干,可以开创局面,给人类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更新的思维空间,那可以说是“人能弘道”了。其实二者是双向的,相互作用的,有时“道能弘人”,有时“人能弘道”,要看当时所处的环境。
“过而不改”是最大的过错
15.29【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读解】在现在看来,这句话的确很重要。我经常说,过错是人前进的基础,是人前进的动力。我们的美德从哪里来?从知过能改而来。现在讲“八荣八耻”,知耻是因,显荣是果,知耻才能改过。如果一个人知过不改或是连自己犯了错都不知道,那他绝对是个失败者,没人愿意与其打交道,“过而不改”是最大的过错。我们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就怕知错不改,顽固不化,如果真是这样就无可救药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错就改,大家都会原谅你,如果老犯同样的错误,就不值得原谅了。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渊?因为颜渊“不迁怒,不二过”,他不会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人们常说事不过三,如果同样的错误犯了三次以上,别人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你了。所以,一定要知过能改,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也才能养成好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