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云(一) 第四章 (8)沈醉向丁玲请罪


 

         北京风云(一)

从北京到庐山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丁玲的风雨人生(8)

 

                    沈醉向丁玲请罪

 

    1983年秋天,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全国政协礼堂的一个会议室里,文化组的政协委员们在学习讨论《邓小平文选》。文化组的组长是丁玲,此时她正在发言。由自己的命运,她讲到另一个人的命运:“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沈醉写的《我这三十年》……”

    当时,沈醉正在座。

    “这本书写得好,写得真实,特别是把思想改造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很生动,让人看到我们党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党的政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水平。”丁玲扫视会场,遇到了沈醉的目光,她笑了,说:“过去我恨你们这些人,把你们看作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现在看到你们改造得这么好,我很受感动,也改变了我对你们的看法。……”

    丁玲讲得动情,沈醉听得也动了情,他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着眼睛。

    会散了,人们陆续走出会议室,沈醉却坐在那里没有动,丁玲也坐在那里没有动。最后,屋子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沈醉站了起来,拄着拐棍慢慢向丁玲走过去,冲她深深施了一个礼:“书出来以后,我一直想送您一本,但又怕您不原谅我,没想到您先看到了,……过去我对党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对您犯下了罪……”话语中溢满了忏悔之意。

    丁玲连连摆手,打断他的话:“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一切都要向前看,我们不是已经走到一起来了吗?我希望你多写,把你的经历都写出来,也欢迎你到我家来作客。”

    丁玲的邀请信发出去了,但是沈醉没有来。第二年春天,丁玲的《访美散记》出版,她签名送给沈醉先生一本。

    意外收到丁玲的赠书,沈醉十分感动。于是,他给丁玲写了一封信:

 

丁玲大姐:

    谢谢您赐赠的大作,连读了三遍,对我明年去美、加等地探亲访友启发很大,谨此致谢。

    我应当当面支向您请罪,因怕您太忙和不会宽恕我,所以一直想去而没有去。您抗战前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时,住在法租界,我便是军统上海特区法租界的组长。我的小组每周都要汇报一次监视、跟踪您的情况。不过后来您被逮捕,是中统上海区负责人季源溥比我早一步下手,迟一点我就要动手了。

    还有一个情况要向您汇报:“四人帮”的爪牙多次派人追逼我,说您被捕而没有送到雨花台去,是您叛变了。我坚持是由于您相当有名(不是您说的“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除了许多人出面援救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您是一个女青年作家,这样就有很多人同情您。反动派比之“四人帮”虽同样凶狠残暴,但还有一点点不同,就是对您和一些知名人士不敢随便杀害,是有八个字的原则,即怕:“社会舆论、国际影响”。当我把这一具体情况反驳谢静宜等“左”字号头头时,她们竟对我狂笑几声:“你们过去横行不法,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瞧!我们连什么主席、元帅……等都不在话下。”我除表示自愧不如外,真是使我啼笑皆非。说说这些,让您笑一笑吧!专此并请

    近安!

                                      沈醉顿首  24/6

 

    这封信1984年6月26日寄到丁玲家中,但丁玲此时不在北京。月底她回到北京,但很快就因糖尿病病情加重,在7月4日住进协和医院。读了沈醉先生的信,她知道了一些过去并不知道的事情。很快,她又看到了中组部《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个文件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在8月1日由中央组织部正式颁发,文件沉清了她在南京被捕那一段历史的种种谣言,彻底地还她一个清白。

    再后来,丁玲就深深陷在创办《中国》的烦琐复杂的事务纠葛之中。她想要回复沈醉先生的一封信,终于没有写成。

    丁玲逝世后,王增如为了写《丁玲的故事》,于1986年10月随同陈明去拜访了沈醉。在交谈中,沈醉谈起了往事:

    “三十年代,我是国民党军统驻上海法租界的组长,丁玲住在法租界,我们这个组共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三个人专门负责盯视她。那时丁玲是有名的青年女作家,又是左联成员,很活跃,也很红,在读者中,特别是一些进步青年读者中影响很大,所以国民党很注意她,很恨她。但是我们不知道她是不是共产党,也不知道她在左联里边的具体职务,监视她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这些情况,在适当的时机逮捕她,破坏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宋庆龄也在法租界,我也去盯视过。鲁迅住在英租界,我也盯视过,他用毛笔写字,写完后往竹椅上一躺,抽烟。鲁迅、宋庆龄、丁玲,还有许多人,都在我的黑名单上。后来丁玲是被CC抓去的,CC是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当时CC的势力比我们军统势力大。如果他们晚一步,我们就会下手,把丁玲抓走。”

    粉碎“四人帮”之后,丁玲的所谓历史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解决,有的文艺界高层人士坚持认为丁玲被捕后有变节行为。沈醉听了这些感到很惊讶,难以理解。他说:“丁玲同志未被杀害,绝不是因为她自首、叛变。她如果自首叛变,我们这些人不会不知道。她没有被处死,完全是因为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很大,还有蔡元培、宋庆龄、鲁迅这些著名人士的援救,还有外国人的声援,国民党反动派怕把事情闹大了,不好收拾。我真不明白,解放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她怎么还为这个历史问题吃了那么多苦呢?”

如今,两个由仇敌变为朋友的老人都已作古,他们的这一段交往,成为富有戏剧性的小插曲,流入浩瀚的历史中。

丁玲对自己被打成“大右派”,后来她说,那是政治大气候,不能怪毛主席。她被下放到北大荒后,主席对她的生活一直关注,多次托总指挥王震询问她的生活情况,还带书籍和生活日用品给她。1980年10月,她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再版的前言中特地表达了对主席的感激之情。

    1986年3月4日,丁玲恋恋不舍地走了。陈明非常悲恸。他不能想象,在失去了丁玲的日子里,该怎样生活?

    几年来,陈明为丁玲的研究论文集写序,整理丁玲的文稿。目前《丁玲全集》十卷已全部出齐。陈明总觉得,丁玲没有死,她依然活在他身边……

 

 

                丁玲遗体为何没能覆盖党旗?

 

1985年10月9日,丁玲因糖尿病引发神经炎,住院治疗不久,医生便发出病危通知。1986年3月4日下午,丁玲与世长辞了。

3月5日,丁玲的丈夫陈明听说中央成立了丁玲治丧小组、由中组部和中宣部负责的消息后,陈明就丁玲遗体覆盖党旗等问题,访晤中组部副部长郑伯克。他说,丁玲的一生都是为党、为革命而奋斗,希望遗体上能覆盖党旗。郑伯克当即答复他说:“遗体覆盖党旗是有规定的,只能是党和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以上的国家领导人。所以,丁玲遗体不能覆盖党旗,但可以覆盖红旗。”他又说:“通过悼念活动要表彰丁玲同志的一生。中央领导同志了解丁玲,对她的评价很高。”

3月10日,郑伯克正式通知陈明,经过中组部、中宣部和作家协会共同商定:根据中央丧事从简原则,丁玲不开追悼会,只搞遗体告别,地点在八宝山;遗体可盖红旗,不能盖党旗。

陈明对丁玲遗体不能盖党旗这条决定,难以接受。当天下午,习仲勋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陈明,在得知陈明希望丁玲的遗体能覆盖党旗的愿望后,习仲勋对在场的人说:“李大姐(李伯川)盖没盖党旗?”有人说:“听说是盖了。”李伯川同志是1985年4月逝世的。习仲勋说:“李大姐盖了,丁大姐当然可以盖,都是作家嘛。”他又说:“干脆打电话找郑伯克来,把这些事定下来。”说着,他就打电话给郑伯克。

不一会儿,郑伯克就赶到了。习仲勋问郑伯克:“李大姐盖没盖党旗?”“不清楚。”郑伯克说。在座的一位秘书插话说:“听说盖了。”习仲勋当即表态:“既然李大姐盖了,那就破个例,给丁玲同志也覆盖党旗。”郑伯克听了没说话。陈明当然表示满意了。

3月11日上午,作协的王谷森将作协打印好的《丁玲丧事安排》和《丁玲同志生平》修改稿送给陈明时,无奈地对陈明说:“中组部通知作协,丁玲遗体还是不能覆盖党旗。”原来,经过调查,李伯川遗体没有覆盖党旗,因此丁玲不能破这个例。           老年丁玲

后来,有人提议,做一面“丁玲不死”的红旗,由北大荒人敬献,覆盖在丁玲遗体上,最为适合。因为丁玲遭遇不公对待时,曾和划为右派的丈夫陈明在北大荒汤原农场畜牧队劳动改造,在那里度过了极其艰辛的十年岁月。她曾当过生产队的扫盲教员、夜校教员,当过饲养员,喂鸡、喂猪,也种过地,同北大荒人结下了浓厚感情,丁玲曾自称是“北大荒的女儿”。大家经过商定,一致同意这个提议。第二天,便有人送来一面鲜艳的红旗,由范曾书写的“丁玲不死”四个字,拓剪成金黄色的布字缝缀其上。

3月13日,习仲勋、胡启立批准了中国作协《关于丁玲同志丧事安排的请示报告》。

3月15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向丁玲遗体告别仪式,丁玲的遗体上覆盖着北大荒人敬献的这面鲜艳的红旗。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的丁玲,虽然一生坎坷,但最终得到了党所给予的公正准确、充分肯定其一生的评价,艰难的历程总算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                            丁玲在北大荒(油画)

 

 

      附录:丁玲致胡也频的一封信

 

在2010年12月3日的《文摘旬刊》上看到一封丁玲致胡也频的信,现抄录如下:

致胡也频

爱人

先说这时候,是11点半,夜里。

大的雷电已响了40分钟,雨的声音也庞杂,然而却更显出了夜的死寂。一切的声音都消失了,唯有那无止的狂吼的雷雨和着怕人的闪电在人间来示威。我是不能睡去的,这是因为在吃饭前曾接到一封甜蜜的信,大约你猜到这是谁才有这荣幸吧。不能睡!一半为的雷电太大了,即便睡下去,也不会睡着;一半也是为的人有点兴奋,愿意来同我爱说点话。在这样的静寂的雨夜里,和着紧张的雷雨的合奏,来细细的像我爱就在眼前一样的说一点话,不是更有趣味吗?

电灯也灭了,纵使再能燃,我也不能开,于是我又想了一个老法子,用猪油和水点了一盏小灯。我是很艰难地写着这封信,自然也是有趣味的。

再说我的心情吧,我是多么感谢我的爱,你从一种极颓废、消极、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救了我。你只要几个字便能将我的已灰的意志唤醒来,你的一句话便给我无量的勇气和寂寞的生活去奋斗了。爱!我要努力,我有力量努力,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名,是为了使我爱的希望不要失去,是为了我爱的欢乐呵。过去的我成绩太惭愧,然而从明天起,我必须遵照我爱的意思去生活。而且我是希望爱要天天来信勉励我,因为我是靠着这而生存的。

晚上坐在桌边,用心想了好久,只写了四句散文:

没有一个譬喻,

没有一句凑当的成语,

即便伟大的诗人呵,

也体会不到一个在思念着爱人的心情。

唉!频!你真不晓得一个人在自己烧好饭又去吃饭时的心情,我是屡次都为了这而忍不住大哭起来的。

现在呢,人很快乐。有你一切都好,有你爱我,我真幸福。而且我决心等到暑假再和你相聚,而且也决心,也宣誓,以后再不离开你了。

雷电已过去,只下着小雨,夜是更深了,灯也亮了,人也倦了,明天再谈吧,祝我的爱好好地睡。

我真的是多么甜蜜而又微笑地吻了你的来信好几下呢。

                                1点差10分

                                你爱的曼珈

                             (新浪网 丁玲 文)

 

 

                        参阅资料

 

    1.《徐志摩助丁玲脱险》 《文摘旬刊》1996.1.8

        原载《晚晴报》1995.12.20                           (1996.01.19)

    2.《肖克汤原晤丁玲》董保存/文《作家文摘》1996.9.6

        原载《军营文化天地》1996年第8期                    (1996.09.10)

    3.《文摘旬刊》1996.9.28 原载《上海滩》1996.9 丁言昭/文

                                                           (1996.10.09)

    4.《人物春秋》1996.2(总第12期) 孙琴安/文               (1996.11.02)

        原载《星期天》1996.7.27

    5.《毛泽东赠丁玲词手稿历险记》《文摘旬刊》1996.8.18

                                                           (1996.08.23)

    6.《冯雪峰与丁玲的爱情》《文摘旬刊》1996.7.8

        原载《现代旅游报》1996.6.12                        (1996.12.09)

    7.《丁玲与冯达》丁言昭/文《文摘旬刊》1998.5.22

        原载《美化生活》1998.5                             (1998.10.16)

    8.《丁玲溺水》徐 珣/文《作家文摘》1999.9.28

        原载《文化月刊》1999.8                             (1999.09.30)

    9.《毛泽东赋词赞丁玲》 《文摘周刊》1999.11.23

        原载《名人传记》                                   (1999.11.23)

    10.《丁玲托方令孺为毛主席买书》蔡纪新/荐《文摘旬刊》2000.12.8

        原载《金陵晚报》2000.11.26                         (2001.03.31)

    11.《冯雪峰与毛泽东的友情》《文摘旬刊》2000.12.29

        原载《团结报》2000.12.14                           (2001.04.04)

    12.《宋庆龄义助丁玲》 《文摘旬刊》2001.2.16

        原载《人物周报》2001.1.22                          (2001.06.01)

    13.《漫忆在〈北大荒〉的名人们》徐珣/文《作家文摘》2002.6.14

        原载《人民政协报》2002.5.10                        (2002.06.17)

    14.《沈醉向丁玲请罪》王增如/文《作家文摘》2002.6.14

        原载《世纪》2002年第5期                            (2002.06.17)

    15.《沈从文与几位文化名人的交往》魏家骏/文《文摘旬刊》2002.10.25

        原载《炎黄春秋》2002.10                            (2002.10.31)

    16.《沈从文晚年说丁玲》 《文摘周报》2004.1.26 (提前出版)

        原载《沈从文晚年口述》王亚蓉/编 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04.01.22)

    17.《丁玲是李自成的后裔?》《作家文摘》2004.8.20

        原载《我的母亲丁玲》蒋祖林、李灵源/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2出版

                                                           (2004.08.23)

    18.《陈明扮演的伯夏吸引了丁玲》《作家文摘》2004.11.9

        原载《书语:丁玲陈明爱情书简》丁玲、陈明/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0 出版                   (2004.11.11)

    19.《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19151976》 贾思楠/编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6 出版                      (2004.11.11)

    20.《丁玲一次特殊的“表演”》王增如/文 《作家文摘》2005.3.15

        原载《世纪》2005年第1期 王增如(曾任丁玲的秘书)/文  (2005.12.28)

    21.《丁玲与陈学昭相逢一笑泯恩仇》李向东王增如/文 《作家文摘》2006.2.14

        原载《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李向东王增如/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出版                       (2006.02.20)

    22.《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选一) 《作家文摘》2006.3.7

            李耀宇口述 李东平整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06.03.16)

    23.《儿子笔下的丁玲》陈其本/文《云南老年报》2006.3.29

        原载《我的母亲丁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06.03.29)

    24.《丁玲遗体为何没能覆盖党旗?》吴晓/文  《文摘旬刊》2006.6.16

        原载《各界》2006.4                                 (2006.07.01)

    25.《毛泽东书赠丁玲<临江仙>》王增如/文《作家文摘》2006.9.19

        原载《文艺报》2006.8.26                            (2006.09.29)

    26.《毛泽东赠丁玲词手迹的曲折珍存》杨建民/文《文摘旬刊》2006.10.13

        原载《党史纵览》2006.9                             (2006.10.22)

    27.《婚外恋漩涡中的艾青》高瑛/文 《文摘周报》2007.4.27

        原载《我和艾青》高瑛/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7.05.28)

28.《胡适营救胡也频》李传玺/文《作家文摘》2007.8.10

原载《团结报》2007.6.16                            (2007.08.31)

29.《丁玲两次见过波伏瓦》 王增如/文 《作家文摘》2007.9.11

                                                   (2007.09.26)

30.《丁玲1943年的几则日记》李向东/文《作家文摘》2007.12.21

原载《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2007.12.27)

31.《柔石等人牺牲的背后原因》朱正/文 《作家文摘》2008.3.18

原载《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朱正/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04.13)

32.《王震在寒夜中划亮的“火柴”》王增如/文 《作家文摘》2008.5.23

                           (2008.06.13)

33.《三位开国上将的签名盖章书》熊光楷/文 《文摘旬刊》2008.8.22

原载《藏书.记事.忆人》                             (2008.09.10)

34.《毛泽东对丁玲的栽培之情》柯云/文 《文摘旬刊》2009.5.22

    原载《名人传记》2009.5                             (2009.07.06)

35.《我在秦城监狱的日子》陈明口述 查振科等整理《作家文摘》2010.1.26

    原载《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出版

                                                       (2010.02.02)

36.《毛泽东对周扬的两次批评》徐庆全/文《作家文摘》2010.4.9

    原载《历史学家茶座》总第19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  (2010.04.20)

37.《延安时期的舞会风波》孙国栋/文《作家文摘》2010.10.22

    原载《文史精华》2010年第9期                       (20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