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业绩常青的投资者。从1956年开始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巴菲特把他的投资增值了3万多倍。巴菲特的投资像大海,哪怕再多的水注入,也能潮起潮落;对于中国的投资人,巴菲特就像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从中各自悟出了不同之处:有人看到了时间的玫瑰,有人看到了零成本的资金杠杆,更多的人自认为他们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之处。
一 对巴菲特业绩常青的思考
巴菲特如何能保持业绩常青?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以下几点似可作为参考。
1 独特的投资方法及与之相应的独特人生经历
通过将价值的内涵从清算价值扩展到成长与竞争壁垒,巴菲特继承并发展了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只做最具吸引力的交易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精髓,巴菲特始终能做到这一点与其人生经历两个独特的方面密不可分。
首先是父亲在基本价值观、伦理观、基本经济观念(货币、通货膨胀)等形而上的方面对巴菲特投资气质的内在影响。这种影响应该超过格雷厄姆。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在1942年以后成为共和党的国会议员,政治上反对罗斯福的新政,坚持孤立主义,经济上反对法币制度,坚决反对废除金本位制度。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个正直、自觉遵守道德的人,有相当保守的信仰和宗教价值观,十分强调培养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巴菲特一生“简单、不喜张扬、保持低调”的生活方式、内向的性格、正确的经济伦理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亲的影响,且贯彻始终①。
其次,一生中长期住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的中等城市奥马哈使巴菲特远离了华尔街的浮躁与喧嚣,更能做到耐心等待。诚如巴菲特所言,“(身处华尔街的)缺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环境下,华尔街的情况都太极端了,你会被过度刺激,好像被逼着每天都要去做点什么。你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
2 坚守自己基本投资理念的同时,在具体的投资方法与投资策略上,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变劣势为优势
从69年解散基金、自己干以来,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就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耐心等待机会,只做最有吸引力的交易。
但是,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规模的扩大,对于进入全球500强甚至是前十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而言,什么是最有吸引力的交易、到哪儿去找最有吸引力的交易、怎么去做最有吸引力的交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选择有长期竞争壁垒的公司做积极股东——做最后的公司投资人——做最后的保险人
69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做积极股东
这个阶段,巴菲特选择的公司都有明确、独特的长期竞争壁垒,如通用再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资本城公司(迪斯尼公司)、吉列、运通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等。由于巴菲特成为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客观上也要求选择长期持股的策略,为保证自己作为外部股东的利益,这个阶段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方法就是做积极股东:强力影响董事会,推动董事会去做增加公司价值的经营行为,推动董事去做增加公司价值的并购。华盛顿邮报、资本城公司(迪斯尼公司)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至今:做最后的投资人
九十年代之后,我们更经常地看到巴菲特在卖方等待“白衣骑士”或“最后接管人”的情景下扮演“最后投资人”的角色。最后的投资人意味着,巴菲特只给公司的卖家一个报价,卖家只能选择YES或NO,没有一丁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到二十一世纪,最后投资人的角色发挥到极致,不少情况下变成了卖方报价,当然卖方只有一次报价的机会,巴菲特先生选择YES或NO。
打个比方,如果说,九十年代以前的巴菲特是一个有特权的、可以耐心等待挥杆机会的棒球手,无论对方抛过来多少球,但一直要自己有把握击出本垒打才挥杆。那么,作为最后投资人的巴菲特,则是只给对方一个抛球的机会,如果巴菲特先生不挥杆,双方都下场。
可想而知,作为最后投资人,所成交的投资项目的预期回报大概率上是极其丰厚的。
通过充当最后投资人的角色,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巨大的规模在投资上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大家都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有巨大的、源源不段的现金流,当出现重大变故时,卖家在最后关头大都有找巴菲特先生的念头。
从大量有报价但最终没有成交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巴菲特作为最后投资人的投资方式。长期资本公司的案例可能是其中最经典、最值得玩味的案例之一。
本世纪——至今:做最后的保险人
近来有一种很有启发性的观点,通过对最近十年以来巴菲特“产业金融”相结合体系的整体分析,作者认为巴菲特选择增长速度不高、但有竞争壁垒、有稳定现金流增长的大公司构建产业组合,其目的在于稳定积聚前所未有的巨大、稳定的现金流,成为保证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盾,通过再保险公司的平台扮演“最后保险人”的角色:利用市场对巨大风险的过度恐惧心理,通过对再保险的垄断定价,抓住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获取巨大、长期的超额利润。保险业务的浮存金又为股票投资提供了零成本资金(2006年伯克希尔保险集团的浮存金高达509亿美元),如此往复,最终打造出一个以“零成本”保险资金为核心的产融价值链。
3 平和看待得失的价值观与平衡情绪的能力
对巴菲特而言,投资跟打桥牌一样,都是简单、朴素、与压力无关、过程中充满了乐趣的事情,投资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4 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做自己真正熟悉的事,不介入自己无法评估风险的事,不介入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领域。
巴菲特对公司的投资几十年来基本上都集中在很有限的几个产业领域,对于科技公司,巴菲特从不介入,哪怕是微软,因为“比尔?盖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软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对他们10年后的状况无从知晓。同样我对他们的竞争对手10年后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尽管“产融结合”的战略从本质上要求积极介入再保险领域的各项业务,但911之后巴菲特全面要求再保险公司清理某些与恐怖威胁的保险项目,尽管这些保单中涉及的某些风险(如核袭击等)还没有爆发,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将要爆发,但巴菲特认为这些风险根本无法度量,因此也无从确定合理价格。
巴菲特也基本上能够严守纪律,不投资自己认为缺乏长期价值的行业。例如,对于美国的航空行业与证券行业,巴菲特只投过一两次(受不过交易条件的诱惑,巴菲特也投过美国航空公司和所罗门公司,结果都不成功)。
二 从巴菲特的成功投资看中国目前环境下的基金投资
在讨论共性的东西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前阶段基金投资的“中国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新兴加转轨的证券市场与金融法律体系
新兴加转轨市场的本质特征在于市场的系统结构、游戏规则、投资技术、金融投资工具都处在变动当中。在一些特殊的时间点上,这种变动还会以突变与跃迁的方式展开。由此决定了:首先,决不能照搬大师们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大师们的成功投资案例都是有其特殊背景和条件,只有真正弄明白每个成功投资背后的特殊条件,才有可能从大师们的投资经历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③。
第二 由于系统结构会发生突变,未来无法由历史外推,量化统计分析的方法只能作为辅助的参考,在做好具体的投资功课的同时,始终保持、调整、优化宏观定性的分析框架与历史视野至关重要。
有更多约束条件的投资
相对于其它投资,公募与私募基金的投资有诸多约束条件。打个比方,如果说巴菲特是一个可以无限制地耐心等待最佳击球机会的击球手,不等到自己确信可以打出本垒打决不挥杆;那么,基金经理则必须从几次来球中迅速判断并及时挥杆,否则,如果出现三次好球还不挥杆,那就只有下场了。
相对于成熟市场的共同基金经理,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国内的基金经理有更多的约束条件,尤其是更需要把握好短期生存或长期发展的均衡关系、业绩与能力的辨证关系、个性化投资与大众投资的偏离关系。
我眼中的巴菲特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