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个昼夜,开行高速列车34171趟次,安全运送旅客2058万人。开通运营一周年的武广高铁,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向全路、全国、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安全、优质、高效、和谐的答卷。
这是我国目前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准确地说,这也是我国铁路探索长大高铁运营管理新模式的首个战场。这个探索,在全国是首个,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
365个昼夜,担负武广高铁运营管理的武汉铁路局和广州铁路 (集团)公司在铁道部的领导下,以勇于创新的精神,用尊重科学的态度,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努力探索适应高铁安全运输的管理新模式,为中国高铁在建设和制造上引领世界之后,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高标准、高效率的运营管理模式。
创新理念锻造中国高铁运营管理新思维
2009年12月26日,当高速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闪电般飞驰在鄂湘粤大地上时,在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的大棋盘上,一个与传统铁路运营管理全然不同的新格局开始显现:
——委托管理。按照铁道部的部署,结合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的实际,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武广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与武汉局、广铁集团签订委托协议,由两家企业按照既有线管理的区域,管理武广高铁的运输安全、运输组织、运输设备设施和运输移动设备。这是全路跨局委托管理的首例。
——跨局调度指挥。列车运行,调度是中枢。中国铁路的调度指挥历来以局为界,由调度员指挥车站值班员,调度列车运行。武广高铁则首次打破这一模式,调度台设在武汉,沿途车站不设值班员,由调度员直接指挥。如何跨越局与局的界限,安全高效地指挥高速列车运行,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零误差的精测精调。在既有线,日常检查固定设备的传统方法是,工务用道尺、悬线,电务靠手工操作,供电部门则以目测为主。在武广高铁,线路高低水平的检测有精测小车,用的是计算机、红外线,误差单位小到毫米;电务设备用计算机检测,接触网更是连固定线夹的工具也必须是扭矩扳手,误差以毫米计算。
——全新的检、养、修方式。武广高铁各站的平均站距为71.2公里,相当于5个以上的传统站距,工务、电务、供电工区的管辖跨度大幅拓宽后,管理如何适应高铁高标准要求?武广高铁白天行车,固定设备的维修 “天窗”和高速列车检修时间全部在零时至6时之间,怎样适应全夜间的检养修作业,保证在夜间也能发现毫米为单位的误差,查出细小的故障隐患?这是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
……
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嬗变。面对全新的高铁管理,一方面是重任在肩,管好用好武广高铁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中国铁路乃至国家形象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尚无如此长距离一次性建成投入运营的高铁运输管理经验可照搬。这种情况下,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超前思维,是管理理念更新和技术手段覆盖的前提。只有在理念上、思维上顺应高铁时代的发展才可能在管理手段、技术控制领域创新发展,确保安全。
在铁道部党组的部署和指导下,武汉局和广铁集团一齐行动,从武广高铁尚未开通前的2009年年初起,两个局就以提前介入武广高铁的建设为契机,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跨入高铁时代的形势任务学习和教育,在选送业务尖子参加铁道部在各大专院校开办的高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不间断地举办高铁知识普及班、高铁基础设备学习班、国外高铁管理研究班等培训班,更多的干部职工走进武广高铁的施工现场实地学习、现场学习。与此同时,两个局的对内宣传机构全面行动,板报宣传、主题宣讲、互动演绎、真情践行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汇集成一个声音:树立全新理念,管好用好武广高铁。
树立 “高铁高标准、高铁无小事”的理念。他们把武广高铁设备精确度在1毫米以内、高铁列车每秒钟运行97米等引入高标准教育,让干部职工从中理解高铁的速度决定了必须是高标准要求、高品质运行,高铁不允许有任何瑕疵,进而引导职工用 “吹毛求疵”的高标准来做好高铁的各项工作。
树立 “严检慎修、科技先导”的理念。在明确工务、供电系统 “精检慎修”和动车系统 “精检细修”原则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以前凭经验作业的方式,贯彻先检测,经计算机计算、有关技术部门测算、专家会议研究、确定整治方案后,严格按方案执行的检修方式,用科学技术手段保障高铁安全。
树立 “三零两无”的理念。以 “零误差、零缺陷、零故障,无违章、无违纪”为题,教育职工摈弃传统的靠目视来衡量设备质量,用手工操作来处理故障的 “粗线条”做法,做到设备零故障、质量零误差、检修零缺陷,职工无违章、无违纪,一丝不苟地处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树立全新理念,绝不是记者短短几句话能囊括的。其中,新旧思想的对决、新老习惯的抗衡、推陈出新的艰难,只有身处其境的人才有切肤之感。然而,变革是大势所趋,发展势在必行。在铁道部党组的强力推进下,全新的高铁安全运营管理模式已然成型,日趋成熟。
365个日夜构成的一个年轮,在理念不断更新的冲击中,提升的不仅仅是速度,更是管理思维日新月异的嬗变,是中国铁路人用勇于创新的精神挑战自我,向旧思想、旧传统宣战的睿智和勇气。如今,在武广高铁的任何一个岗位上,人们看到的是全新的面貌、全新的形象、全新的精神。
创新管理探索中国高铁安全运营之路
所谓创新管理,就是根据客观规律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在有效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改善和发展。实践证明,创新管理为武广高铁安全运营打造了一个最佳的平台。
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京津城际铁路时的谆谆嘱托: “我们不仅要建设一流的设施,而且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武汉局和广铁集团创新管理模式,按照铁道部关于专业化、扁平化的管理思路,在跨局调度管理、专业化管理、维修机制管理、高铁规章体系建立、高铁员工素质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用 “高铁高标准”的理念设构架、定规章、立标准、建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安全运营管理模式:
——创新调度指挥管理模式:跨局调度指挥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一个面向传统的挑战。武汉铁路局担当起这个重任。武广高铁调度指挥范围横跨鄂湘粤三省、2个路局13个车站,武汉局按照 “指挥顺畅、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处置有力”的要求,从构建一体化调度指挥模式出发,全线设3个行调台,每个台设列调、助调各1名,由列车调度员直接指挥和办理行车作业,打破了传统的 “路局—车站”两级调度模式。武广高铁时速高、密度大,动车组列车在区间的最短追踪时间只有3分钟,该局集中设置调度台,建立起行车、施工、动车组、客服、供电、应急“六位一体”指挥体系,实行行车、施工、动车组、客服、供电等各系统的信息共享、整体联动和协同动作机制,实现了高铁全线行车指令统一下达、施工计划统一审批、动车运用统一安排、客服资源统一配置、供电系统统一管理、应急处置统一指挥的调度管理新模式。
跨局调度指挥,根据现场运输实际准确指挥,是保证高铁运输安全和高效的重要保障。武汉局与广铁集团调度部门共同建立起常态性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天组织全线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统一协调运输组织工作;每月召开高铁相关站段联劳会议,共同研究高铁运输中遇到的新情况;两局调度所主要领导随时保持热线联系,尤其是在节假日客流骤增情况下的动车组列车临时加开,遇冰冻雨雪、雷暴、强风等恶劣天气情况时的列车运行等非正常情况下,形成密切沟通、高效互动的联系决策机制。
——构建规章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是安全运输的前提和基础,按章作业首先必须有章可循。武汉局和广铁集团根据两局同管有分工、有合作的实际,统一规章制度标准,通过共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讨,在铁道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两局发文会签制度。一年来,两局在清理废止一批旧规章的同时,先后联合下发了囊括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劳卫、房建和应急管理的69项专业管理规章,并根据高铁运营的实际,修订了4项规章,形成了由一个基本规章,总计79项专业规章组成的高铁技术规章体系。
——创新高铁管理模式:依据现代企业专业化、扁平化的管理思路。广铁集团实行 “大站管小站”扁平化管理,将辖下的湘粤高铁车站分属到长沙南站和广州南站,由长沙南站管理岳阳东、汨罗东、株洲西、衡山西、衡阳东、耒阳西和郴州西等站,由广州南站集中管理广州北、清远、韶关等站,消除过多的中间管理层面,让高铁系列的专业管理垂直到达班组层面,凸现管理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在工务、电务和供电等设备管理单位成立高铁设备车间,同步组建精测精调、设备检查等专业工作队,由广铁集团专业处室直接下达生产任务,并现场组织和督导,以车间为单位开展现场作业,并实行 “零报告”制度,形成高铁快捷、闭环的安全管理。
——创建科学高效的高铁质量管理机制:两个局在规范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量化,形成了涵盖高铁各工种、各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对每个工种的每项工作内容细化到点,量化到岗,具体化到人,甚至口令、动作,并建立了高铁岗位标准化作业及考核评价机制,实行了高铁从业人员的末位淘汰制,保证高铁岗位始终位于铁路各工种最优秀地位。探索高铁质量管理,广铁集团工务系统编制了 《一日作业标准化考评标准》,按等级考核和奖励,并推行案例管理,由专人对养修作业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汇编成案例,指导作业;成立了15个高铁工务维修养护专家组,培养了一批能精确整治和熟练掌握单项作业的专家团队。机务系统实施“源头抓待乘、运行抓监控、动车抓望、全程抓联控、职工抓两纪、干部抓作风”管理,建立关键岗位、关键人员月度分析制,推行乘务员一次出乘标准化作业,以对标停车、进出库调车作业、换端操纵、ATP数据输入等环节为重点,将高铁司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确定规范动作,同时,对高铁司机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其业务考试、培训成绩、操纵记录、考核奖励信息、月度综合排名全部纳入动态管理。
创新服务打造高铁时代的高质量品牌
无论制定怎样的制度,健全怎样的机制,唯一的目的就是确保武广高铁动车组列车的安全优质运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两个局的各部门、各专业齐心协力、全力以赴。
在武汉、长沙和广州,各有一个动车运用所,在线路上 “征战”了一天的动车组列车,每天夜晚要进入这里进行一、二级检修。于是,这里365个夜晚,夜夜灯光通明,一片繁忙。
动车组列车是一个科学而极度精密的系统,检修作业完全不同于人们司空见惯的用锤子敲敲车轮,用手电筒照照车底。动车组列车进入检修库后,车辆、电务、通信、客运等多个专业要登车作业,其中,仅车辆部门就要通过带电预检、无电作业、有电作业,对走行部、高压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进行全面检测,下载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各部门共同进行联检,一个程序下来就是4个小时。按照武广高铁动车组列车日开行80对,武汉、长沙南和广州南三个动车运用所的夜间检修量分别为14组、6组和18组,广州南动车运用所的8条线16个列位上的职工,通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不仅如此,动车组列车在线上高速运行,任何一个小部件都必须能够经受住八级以上的风力,每趟动车组列车检测完毕后,都必须有专人对所有部件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确保所有部件牢固密贴。
广州动车基地制定 《动车组一体化检修作业流程》,根据地勤机械师、质检员、随车机械师3个工种的特点,把作业者的走行路线、检修范围、尺寸限度、作业方法都纳入规定范围;把包括动车组列车转向架、高压系统、牵引传动系统、基础制动部件和裙板、底板、盖板等50项作业项点列为安全关键点,形成了以 “自控、互控、他控”为卡控主线,以作业者自检、工长关键流程和关键部位巡检、质检员出库联检、关键项目必检、临修项目复检为内容的 “三控五检”卡控网络,确保动车组列车运行的绝对安全和平稳。
线路是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为了确保动车组列车的平稳运行,两个局工务系统强化动态和静态线路检测,动车组列车上加装车载检查仪,每天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便携式添乘仪添乘;使用安博格小车、三维精测网进行精密检测,同时三天巡查一次温度调节器,半个月检查一次道岔,成立高铁动态分析组,每天对确认车和车载仪采集的数据实行 “一点一分析一方案”,通过精确调整和精确钢轨打磨,确保线路的平稳度和动车组列车运行的舒适度。电务系统则强化作业管理,作业前对所有工具、材料逐一登记、拍照;作业中严格按作业范围、程序和标准整治,并对作业现场进行拍照留底。日常养护由工班长现场卡控把关;开盖维修严格执行申请调度命令制度。他们实行工具、材料维修前后清点制度和作业场地清理检查制度,确保每次维修之后,现场无一遗漏物品。
接触网是高铁悬在天空的动力,每天,接触网都要接受数百次动车组列车受电弓的强力磨擦,设备的变化是高铁安全运营的关键。广铁集团供电系统根据检测作业全部在夜间,而夜间目视的距离较远,无法全方位观测的实际,动脑筋、想办法,研发出接触网成像检测装置,即在一台轨道车的车顶安装32个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对接触网和接触网支柱杆号进行高清定位摄像,通过连续采集的接触网所有部件不同侧面的图像,经过车内数据处理设备和地面分析软件的处理,能够发现小至1毫米的设备缺陷,为及时处理缺陷,保证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打造高铁的高质量品牌,武汉局和广铁集团的干部职工挑战极限,砥砺奋进。武昌南机务段动车司机王卫东和同事共同总结出 “四学、四多、四不开”工作法,即学习中学技规、学操规、学行规、学技能;工作中多协作、多掌握、多记录、多交代;行车中不开危机车、不开盲目车、不开臆测车、不开冒险车的安全行车法。广铁动车司机崔连悦和同事们共同编写了 《CRH2C型动车组操纵手册》 《CRH3型动车组平稳操纵模式》,还拍摄了 《武广动车运用车间一次作业标准》的视频教学片。武汉电务段信息科长曾宪华为了确保沿线电务设备不松不脱,为试验新型紧固胶的最佳试用方法,常常把手粘在了设备上,最后连皮都被拔掉。为了高铁的高质量,工务、电务、供电的一线工人,夜夜通宵奋战在线路上,夏夜蚊叮虫咬,冬夜寒风刺骨,但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高铁时代的高质量。
在飞驰的动车组列车上,人们看见的是干净清洁的车厢、美丽文雅的列车员,可没有人知道,动车组列车上没有她们的座位,她们每天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武汉客运段推出了 “贴心管家”、鞠躬微笑、无缝交接和导游等系列特色服务,凝练出“动九州、悦心灵”的服务理念,让“凤舞楚天”的服务品牌深入广大旅客。广九客运段的姑娘们则专程到南航学礼仪、学服务,叫响了 “无干扰服务”“贴心服务”等服务新品牌。
365个日夜,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武广高铁开通后的武广铁路人来说,则是一个拼搏、充实和奋进的365天。在武广高铁安全运营一周年的今天,中国高铁人追逐梦想、放飞希望、憧憬伟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铁人将在不久的将来创造更加辉煌的高铁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