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地陷能否令过度开采止步
12月23日,江西会昌县周田镇新圩村九二盐矿原老矿区地域发生地质沉降灾害,大量群众被紧急转移。25日下午,记者在地质沉降灾害现场看到,寒冬时节,被紧急转移的受灾群众已得到妥善安置,对地质沉降区的监测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26日现代快报)
笔者没学过地质学,不清楚地下资源的开采会否给地质结构带来影响,能够带来多大的影响,只是凭直觉认为,地下被掏空后,居住在地面的人难免会面临风险,会昌县周田镇老矿区发生的地质沉降灾害,多少印证了这一点。
其实,类似的地质灾害并非个案,据6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使济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累计搬迁49个村庄,5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及近10万人。“至2009年底,济宁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达35万亩,且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递增”。(http://news.163.com/10/0628/08/6A8JCKGQ000146BC.html)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地下资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每当我们探明某一储量丰富的矿藏时都会兴奋不已。然而,近年来因采矿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呈现出日益频繁的趋势,显然在提醒我们,不能见矿就挖,有多少就挖多少,能采100不采99,而必须注重科学、安全、可持续发展,防止盲目开采、过度开采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地下矿藏资源越是稀缺,开采的冲动越是强烈,就越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本着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发生几率降到最低限度,做到论证更充分,规划更缜密,特别是人口聚居地,开采更要慎之又慎。同时,对采矿区地质结构的监测要做到常态化,加强风险预警,避免对灾害猝不及防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生态要平衡。漠视生态环境,搞破坏性开发、掠夺性开采,势必让我们付出巨大代价。发展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如果赖以生存的环境都受到威胁,发展速度再快,对于人类来说还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保护性开发,理智性开采,应该成为今后利用包括地下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