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2.0版本的城市发展模式
文/管益忻
概述以上官方表态,无论是刘淇提出的治理交通拥堵还是人口控制,抑或是刘延东强调的解决“入园难”,都是社会大众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大家为交通拥堵以及入园难这两大难题将会得到有力解决 而欢呼之际,上文所述的人口控制对北京市户籍人口以及常住京城的外地人究竟会产生什么的影响?未来的五年,首都北京又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呢?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800万人的控制目标。以近两年北京市每年增加逾60万人的速度来看,这个城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人已是近在咫尺。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未来北京市自有水资源供水能力加上南水北调对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量,即使按照人均
对于人口控制,今年7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提出,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而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这一提法,相对说来比较理性。但在笔者看来,这种仅仅以人才/劳动力的高低端之别来决定取舍的战略选择显然有舍头取尾的嫌疑,比如,你提高了吸纳低端劳动力人数众多的美容美发行业之准入门槛儿,以至于减少了在京常住外地人的数量,但同时它也打破了这些行业的供需平衡,在需大于供的时候,价格必然会大幅攀升,难不成日后推个头也得100块钱?!
故此,真正科学的战略性取舍不能单纯以产链条之高低端来区别对待,也不能以人才/劳动力的素质高低来决定。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一直以来主张的CXD——发展极理论正合其用,也即采用2.0版本的城市发展模式。所谓2.0版本的城市发展模式共有几大特征:一是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基础来进行资源配置;二是要讲,即“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而不是只讲“一生”——生产;三是不能只考虑北京一个城市,而是要在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上,站在巨型城市群的视角上考虑北京市的战略定位。也就是要从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这些大城市群的整体战略上来考虑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四,人才战略也要采用复合结构。一方面不能只要高端人才,某些高端人才也是需要减少的,而农民工也得需要,否则高楼大厦怎么盖起来?另一方面,像廊坊这样的次中心城市,在未来反而可能需要吸引部分高端人才过去。
以往的1.0版本的城市发展模式都只是一味的强调单打一的资源配置模式,在那个前提下的产业结构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