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的产品结构调整,使伊利得以高速重返行业领先地位。
伊利跑的越来越快了。10月28日,伊利股份宣布2010年前三季度总营收达到235.25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5.63亿元。这是继上半年以146.93亿元重返中国乳品行业销售额第一位置之后,又一个高速增长的季度。
伊利在中国乳品行业的领跑始于7年前。2003年的前三季度,伊利以48.54亿元主营收入,首次超过光明乳业成为行业第一。但在2007年,年度销售收入增长到193.6亿元、并已经领跑了3年的伊利被野火般汹涌的蒙牛超越。
伊利之所以能在又一个3年之后实现反超,源于它在2008年行业危机之后的快速反应。《商务周刊》曾在2009年底以《伊利:在危机中的急速应变》为题予以报道。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当时告诉本刊,奶源建设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优势,是伊利能够率先复苏的主因,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伊利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方面在液态奶产品中的高端领域深耕,另一方面则是前瞻性的布局液态奶之外的产品领域。
液态奶也是伊利奠定行业地位的主营产品,时至2010年上半年,在伊利近147亿元的营业额中,液态奶仍以100亿元占据大头。但实际上和几年前相比,伊利液态奶产品系列中,高端产品的比例已经显著上升。
产品结构的调整,始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厚度优于速度”的发展理念。2006年,尽管中国的液态奶市场仍在高速增长中,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已经开始下滑。结合国际乳业市场液态奶利润微薄的现状,潘刚意识到,患上“液态奶依赖症”的企业不可能走得太远。当年10月,伊利的高端液态奶品牌“金典”正式上市。2007年初,另一个高端产品“伊利营养舒化奶”也随后上市。但更能体现调整成效的,是伊利在奶粉领域的成功。2008年底,随着三鹿奶粉的倒闭,国内奶粉市场出现20%的市场空余,伊利适时占据了这一空间。在短短的3年之内,先后超越荷兰乳牛、雀巢奶粉等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奶粉行业销量最大的品牌,奶粉成为伊利在液态奶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利润源。酸奶是伊利着力开垦的另一块领地,在国外成熟乳品市场,酸奶的比例一般会达到40%左右,但在国内还只有15%。伊利于2008年先后推出优品嘉人优酪乳、畅轻益生菌酸奶等高端功能性产品,2009年上半年,伊利酸奶的市场份额增幅达到19.1%,在行业中同比上升速度最快。
到2010年初,伊利的高端产品已全面进入收获期,其中金典系列增幅达25%,营养舒化奶增长63%,畅轻益生菌酸奶市场份额达10%。总体来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已占据伊利整个产品线的40%,是中国“双高”产品比例最高的乳品企业。
上海世博会成了伊利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推广高端的金领冠奶粉,伊利在世博园区设立了“伊利母婴服务中心”,400万母婴游客可以在这里免费的体验到金领冠。据统计,世博开幕以来,平均每位游客在园区消费1.5支伊利产品,超过7000万人次的巨大人流量将带来可观的销售和品牌推广效应。另一方面来看,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端消费群体,正是伊利现阶段“以华东为龙头,盘活全国一盘棋”的营销布局意义所在。
伊利稳健的增长模式被业界所看好。瑞银证券报告分析认为,相较于其他企业主要侧重于液态奶业务,伊利的产品组合更为合理。预计2009—2013年间伊利股份利润年均复合增长30%,在未来3—5年仍将能坐稳头把交椅。
在张剑秋看来,伊利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完整、丰富的产品线,并在行业中率先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但他并不止步于眼前,“我们不仅能赢在当下,更要着眼于如何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