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157家银行业倒闭


  2010年美国157家银行业倒闭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8日报道,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近日宣布,美国的银行倒闭潮在2010年达到顶峰,倒闭数目是自1992年来最多的一年。不仅如此,许多银行还处于被关闭的边缘。截止今年9月30日,FDIC已累列出860 家“问题银行”。

  有关人士一度预测,2009年是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一个高峰之年。尽管美国经济已开始恢复增长,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140家,远高于2008年的26家。2009年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

  媒体分析2010年美国157家银行业倒闭的原因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持续萎靡以及仍然崩溃的房地产市场。

  综合分析三年来323家银行倒闭的原因如下:

  1、美国中小银行倒闭风潮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结果,也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产物。一是房地产抵押所形成的高杠杆导致次按危机加深;另一就是银行逾放比超警戒线;三是高失业率导致信用卡潜在危机。深陷危机的商业地产业是造成银行倒闭的主要祸源。美国本土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市场萧条引致信用风险高企,高额坏账导致银行资本金不足而被迫关闭。冒险和违规经营大量蒸发了银行的资产和盈余,已经沉淀下来的成本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将消耗所有的资本金,在没有联邦资金援助的情况下,许多银行已经不可能满足资本监管标准下限。为恢复市场信心,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扩散,美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拯救措施,包括用2500亿美元收购商业银行股权,以改善它们的资产实力,清除不良资产,确保银行获得经营资金。从根本上说,这些措施是为让金融系统中的资金流动起来,银行也因此重新开始向企业、消费者和同行发放贷款。但这些措施是否有效,银行倒闭潮能否退去,最终要看房价能否稳定,市场信心能否恢复。

  2、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倒闭风潮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于银行自身。银行之所以倒闭,基本上是因为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投资不当,特别是在房地产泡沫吹大时发放大量不良商业地产贷款。美国房地产咨询机构远见分析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8100多家银行当中,有大约2200家银行的业务都曾经超过监管机构规定的警戒线。另一方面在于监管不力,佛罗里达州的奥卡拉国民银行就是一例。美国财政部下属的货币监理署负责银行监管的官员曾发现这家银行贷款标准过松,并且过度集中于建筑贷款。但这名监管官员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纠正奥卡拉国民银行的行为,这家银行最终倒闭。有鉴于此,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开始寻求加强和改善监管,具体措施包括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从事部分高风险业务进行限制,以及增加有经验的监管人员等。

  综合各方分析,美国银行业倒闭事件对中国银行业的警示:

  1、美国银行倒闭事件从根本上暴露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严重失误。

  由于商业银行天生的高杠杆率、高风险性和高关联性,即使是在有外部严格监管和内部风险管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失败率,特别是当经济周期的变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时候。然而,美国近期出现的这种银行业风险和破产事件,表面上是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周期)的结果,实则反映了商业银行违背审慎经营理念,过度放贷给资质不合格的客户所埋下的根本失误。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管法人、管内控”的监管理念,切实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这是我们避免出现商业银行单个失败事件和系统性问题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监管者都必须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基本的风险管理不二法则,“存款立行、风控护行和服务兴行”的审慎理念必须始终坚持。

  2、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须特别予以关注。

  美国此番的银行倒闭潮,因房地产市场波动引发的次贷危机而起。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时充分认识其掩盖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对于银行资产迅速扩张中的风险,要特别重视和关注房地产和其他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政策性风险以及由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恰恰是一个经济体当中反映经济周期波动最敏感的领域。要在风险的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反周期措施和反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应当看到,在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和盈利模式极其相似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和周期性风险的难度更大,这在这次美国的银行倒闭过程中暴露无遗:这些倒闭的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出了大多相似的特点,所以才会出现类似的商业模式失败所导致的同类风险的集中爆发。

  3、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毋庸置疑,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之源,而此次引发美国银行倒闭的次贷危机表明,金融创新也是危机发生并在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监管者,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出现在一个金融体系里的一些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的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监管当局都必须高度关注,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手段,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之源。

  被美国银行业广泛追捧的“发起-分销”模式(originate-to-distribute),就是导致美国这次出现银行倒闭潮的始作俑者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改变了一个银行体系信贷产生,以及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带有这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模式色彩的金融创新也时有萌芽和冲动,这些领域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研究并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风险点。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业务,在商业银行纷纷涌入降低利息收入的大潮驱使下迅猛发展,各种跨市场的理财产品、信用卡和信贷新产品层出不穷,经营日益体现出产品多样性、模式灵活性和风险跨行业等特点。面对这样的变化,商业银行和监管者都应该本着审慎的态度,致力推动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规模、人员技术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来确定金融创新适度的广度和深度。

  4、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这一点值得中国认真借鉴,特别是农村金融中的存款保险制度。

  尽管美国倒闭的中小银行数量较多,但这些银行规模有限,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也相对有限。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一部分,其繁荣与危机都与市场信心密切相关,繁荣建立在坚定的信心之上,危机也会因市场信心的丧失而进一步恶化。此番银行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美国储户大面积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包括存款保险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也存在道德风险,有时会弱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诱使其在经营活动中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同时,这次全球许多国家最终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对存款的保障额度,甚至全额担保存款等措施才能稳定市场的信心的现实,也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