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文学与朱氏三雄


 

                                                       何 博

 

  “军旅文学”,“军旅作家”这些词汇,是咱们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自主发明,并内部流通的“地方粮票”。而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无论多么著名的作家,多么伟大的作品,都不会用这两个术语来定位自己和评论作家、作品。

  普法战争时期,年龄悬殊很大的莫泊桑和都德同时应征入伍,奔向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战场,又跟随大军铩羽而归。但他们都不以“军旅作家”的身份与世界对话,而世界名著《羊脂球》、《小间谍》等,也不被命名为军旅文学;当拿破伦大军横扫欧洲,斯汤达作为一名军需官一路跟随,而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作为步兵连长进行狙击,他们也不以“军旅作家”而流传后世,其伟大作品《巴马修道院》和《战争与和平》,也远远超越军旅文学的界定范畴;“二战”期间,美国的海明威在美国参战前就深入欧洲腹地,福克纳在战争尾声加入加拿大空军,刚学会开飞机,战争就结束了,其人其作品,也从来不被人当作“军旅文学”,“军旅作家”来谈论。即使将时间推远到古代,《荷马史诗》、《天路历程》、《堂吉诃德》等世界文学的瑰宝的作者们,以及中国古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都不以“军旅文学”和“军旅作家”的身份和角度流传后世。

  再回到中国的“军旅文学”、“军旅作家”两个基本概念。

  我们都知道,“军旅文学”在世界上通用的说法叫做“战争文学”。后来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军事文学”,以及再后来命名为“军旅文学”, “军旅作家”,是因为在和平年代,“战争文学”已经逐日走出了“战争”,而向更为广阔的军事领域拓展的一种体现。

 

  军旅作家第一品牌——朱苏进

 

  假如需要从新时期以来活跃在文坛上的军队作家中推出一位代表人物,那么毫无争议的代表人物,就非朱苏进莫属。从创作实绩来看,朱苏进的几乎所有作品,不仅真实准确地描绘了兵的生活与兵的感情,而且还热切深入地探索和表现了兵的韵味与兵的境界;而从作家本人对军事文学创作的精神投入程度来说,亦是鲜有人可与之比拟的。

  朱苏进,1953年生于江苏涟水,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编剧。  

  朱苏进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福州军区厦门某部班长、排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后任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还兼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射天狼》、《接近于无限透明》、《绝望中诞生》等军旅题材小说立足文坛,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炮群》、《醉太平》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涉足影视,成为职业编剧,先后创作了《鸦片战争》(电影)、《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郑和下西洋》、《朱元璋》、《我的兄弟叫顺溜》、《三国》等剧本。作品曾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金鸡奖”最佳电影奖、文化部优秀电影奖,另数十次获得全国、全军其它文学、艺术、散文类奖项。

 

  朱苏进与其他一些部队作家不同,他的创作中有着强烈的个人化倾向:自中篇小说《第三只眼》以来,他很少再写作那类正统的主旋律题材(即偏重于表现主流意识形态规定中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小说,而是努力在军事题材中投入个人独特的感受与情绪。概括地说,他开拓出了一种在意识形态性极强的军旅题材中深入探询个性心理空间的创作倾向。

 

  军旅文学第一评论家——朱向前

 

  朱向前,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农村,1970年入伍,历任电话员,放映员,文化干事,宣传干事,宣传股长。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5年获华中师大文学硕士学位。曾任军艺文学戏剧系副主任,副教授。并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授予大校军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长。  

  其专著《军旅文学史论》(1998年);文论集《初心与正觉》(1999年);《沉入生命》(1996年)、《寻找合点》(1994年)、《心灵的咏叹》(1993年);《黑与白》(1993年);《灰与绿》(1992年),《红黄绿》(1989年);小说集《漂亮女兵》(1986年)。短篇小说《一个女兵的来信》获江西省政府纪念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一等奖;《地牯的屋·树·河》获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文论集《红黄绿》获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寻找合点》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多篇论文曾4次获《昆仑》和《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双年奖。《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

 

  军旅情感小说的守望者——朱贵彩

     

  朱贵彩,男,1975年生,湖南双峰人,知名军旅作家,1994年12月入伍,曾任驻深圳某部指导员,于2007年转业,现为深圳某机关公务员。

  他从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0余万字。至今著有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精彩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篇小说集《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可以等待》、《不再寂寞的眼泪》(与傅建文合著)、《只是当时已惘然》Ⅰ、Ⅱ、Ⅲ,以及长篇小说集《列兵和他的中尉女友》第一、二、三部等。

  2004年初,已是部队副指导员的朱贵彩从自己写的100多篇短篇小说中挑出55篇,出了人生第一本书。书是自费发行的,写得好,还得发行好。就这样,朱贵彩开始了自己人生独特的军营赠书售书生涯。每到一处,他先用两分钟给战士们讲上一到两个小故事,然后再告诉大家,这就是书中的故事。结果,要书者云集。朱贵彩的书在地方书店不出售,只供给那些年轻的战士。他把书打造成部队的“土特产”,士兵们可以先看后买,经济困难的,可以免费获赠。4年时间里,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天马行空地跑遍了中国的几大军区,缔造了朱贵彩军旅小说作品在全军发行奇迹。

  朱贵彩的书为啥在战士中流行?因为他的书真实反映当代军人的生活,连队生活是他作品的主线,身边战友是他小说的主人公,每一篇小说都没有离开过“兵”字,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部队特色和浓烈的喜剧色彩,但又不是那种无厘头的搞笑。他给自己的作品提出“为您的爱情增添感动”口号,把正当兵的、当过兵的、关心军人的女孩、军嫂等年轻人“圈”了进来,让他们成为他最忠实的读者群,有一次签名售书,一位士兵就跟他说,你就是我们军中的“海岩”。

  兵役制改革后,部队士兵队伍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也给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播下新的“种子”,于是一系列幽默好玩、情节曲折的军中爱情故事在他手下应运而生:列兵和他的中尉女友,中尉和他的房地产老板女友、女兵和她的战士网友……一说到写军人的爱情,大多作品是“牺牲”、“理解”、“奉献”,但朱贵彩却从不刻意突出军人爱情中崇高的一面,而是把军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来描写,有喜怒哀乐,有崇高也有不那么崇高的地方,无一例外的是,作品中主人公骨子里保留着部队生活的痕迹,保存着军人正直的品性。

  读者多了,就有士兵为他在百度开设了“朱贵彩吧”,网络上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随着军旅电视剧的热播,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读者也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今年5月,有个玩电脑的读者帮他在网上建立了“朱贵彩读者俱乐部”,短短几个月,来访数已达19万人次。有了网上平台,朱贵彩首先想到的却是利用网络免费为退伍士官找工作、组织士兵读者一起联欢,重温自己美好的军旅生涯。朱贵彩说,对部队的感情太深了,真的很感谢部队的培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出来了,但还会继续关心部队的建设,把在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带到地方去,退伍不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