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味着国家首次将发展旅游业上升到战略意志层面。然而如何从国家战略全局理解这一产业定位、如何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目前尚未破题。12月4日上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第一板块的论坛上,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国家部委战略性研究机构专家、旅游业界相关领导和学界名家,在二外明德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理想还是现实?”的论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和研讨。
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张辉教授主持。参与本板块讨论的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曙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金碚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玉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刘锋教授和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巡视员陈耀先生。
关于国务院将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支柱性产业”这一举措,各位嘉宾的反应比较积极。张曙光教授指出,虽然现今我国旅游业若要成为支柱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餐饮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备还不完善,这两个问题在“黄金周”期间尤为突出,但是旅游业还是“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能的”。 陈耀先生认为,在二三十年前,旅游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但如今旅游业发展迅猛,甚至被提升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所以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理想更是现实”。杨玉英研究员也表示,过去对旅游业的认识,实际上是存在很大的偏差,把旅游业定义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就是说旅游业本身应该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产业,虽然现在从比重上来讲还没有得到公认,现在能够提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也是我们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一步的迈出也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峰教授也乐观地给出了自己的总体判断:今天是理想,明天是现实;从全国看是理想,从局部看是现实。
关于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嘉宾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张曙光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还是结构调整的问题,中国旅游业不仅应该探索当前的发展道路,也应该学会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魏小安教授认为,国家战略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两个概念,积极发展支柱性战略产业旅游业,就是说明现实中旅游业还没有被纳入国家战略,没有和国家的核心利益挂钩,所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旅游真正提升为国家战略,要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地方推动中央”的策略。金碚研究员从产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产业定义模糊等原因,旅游业离产业化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能把产业定义清楚,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思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是错误理解了“战略”的概念,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是稀缺性,旅游业的战略忌雷同,若有雷同,必然会造成浪费。
已经是第四次参加“北京对话”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刘锋教授总结“北京对话”论坛的举办“越来越给力”。“每次的主题都是紧跟形势,选择得特别好,引领大家的关注点,请的专家很有水准,而且组合得很好,希望论坛的形式更丰富一些。”刘主任这样对记者说道。
刘锋教授对旅游专业的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同学能在大学中打好基础,“能进入到这样一个朝阳产业中,从事这个美好的事业,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