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力”中的文化与武化


  “文化力”中的文化与武化

  文化力,这当然是个大题目。提“文化力”,首先就要提什么是文化。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 但权威的诠释是《辞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我们经常提到的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的大陆文化,现在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冲击。所以任何一个领域的文化,都会逐步升华。考察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的、优秀的,关键是看能不能与时俱进。优秀的文化,将支持一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反之,就会和这个民族一起消亡。

  在这里,我们不妨对“文化”一词历史寻绎。早在中国西汉末年的文献中就有据可查,当时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有服也,文化不该,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里的“文化”概念,是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周易》六十四卦中“贲”卦的《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作“文化”的原始提法。可见,最早的文化为一个动词,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含义。

  文化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化”一度变成味精,什么菜上都能用。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文献资料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达260多种。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教材上基本采用了冯天瑜先生的说法“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他认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这个文化是同自然物相对应的。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文化力”的“文化”,是同“武化”相对应的狭义概念,是同政治、经济相并列的一个专用概念。

  从字面来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文要化,要影响其它各种事物,要感化或支配别一种东西。譬如古典名著,再现民族特点从而影响人心的功能,没有外在的强制、官方的命令、教育的灌输,而完全是人们自动选择、认同、亲和的结果,直接塑造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本体,这就是文化之一种。武化就是要以“武”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去感化或支配别的人或物,譬如在我们看到英雄挺身于危难之际,匡扶正义与行侠仗义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这就是武化之一例。文可以化,武同样可以化。

      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必闻其香。”香可以改变环境,可以支配其他的东西,正可解释“化”字的功用。人类从蛮化到文明,靠文化进步,靠武化提升,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武化强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育,武化支撑;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武化筑成;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武化施行。

  中国文化与武化现况

  下面我们引用来自张治中先生于1929年在国立武汉大学的演讲,可以最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与武化的现状:

  关于文化的定义,诸位都已熟悉,兄弟不用多讲;至于武化的定义,普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使全国国民军事纪律化、军事组织化。另一种是以一个人的兵力,去穷兵黩武,扩张自己的威权。

  这两种是哪一个对呢?诸位一听即知,不用兄弟再说。现在我只讲几种例子来证明。

  从第二个定义引申出来,在中国来看看近代的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事迹昭然;外国的如拿破仑、威廉第二,更是尽人皆晓。其结果呢,本来是梦想着皇冠久戴,或大权独揽,而结果都弄得身败名裂,不可收拾。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把武化的道路走错了的缘故,而不是真正的武化的缘故。

  真正的武化应该是什么样呢?它的纪律、组织应该是什么样呢?我想,与其空谈抽象的理论,不如讲几种具体的例子。

  贵校总有外国的教授吧?他们的体格总与我们的不同吧?我的意思是说:中国人的智力并不差于外人,所差的只是身体。在德国,身体强壮、精力绝伦的人固举目皆是,就是学问家、哲学家如康德,他的寿命也到八十几岁。回观中国呢,愈是学问好的,则身体愈坏。所谓“风流才子”、“弱不胜衣”的人在国家有什么用处呢?

  当然的,身体一坏,则精神自弱。强者能够坚毅不挠,弱者只是趑趄不进。我们试从纪律一点来看:在交通地方,如车站,如船舱,体格强健的国家的人民,他们都能有条不紊;中国只要有群众的地方,就只看到凌乱嚣张。在日本,当地震的时候,上船避难,还能使妇孺先行,老壮继之。若是中国人在那个当儿只有争先恐后,像平常一样用武力去争夺座位了。我国人这样没有纪律,人家藐视、侮辱,又何足怪呢?

  这个根本也是没有训练的缘故。外国人说中国,“人是很多的”,这句话有深切的用意。所谓人多者是一人一心,4万万人有4万万心,这是缺乏了训练的缘故。再看外国——如德国吧,他们每个人都加入一个或数个团体里面去活动,从团体活动之中他们得到经验、得到道德、得到做人的方法。而中国则只看到个人,散漫的个人。

  这些是什么道理?国民没有武化。换言之,即没有得到军事般的纪律化、训练化的教育的缘故。

  但仅只有武化也不能成功的。近代战争的工具如飞机、如潜艇、如大炮、如无烟炮等等,不是由科学得来吗?所谓科学,就是文化的范围了。在20世纪剧烈竞争时代,没有高尚的文化是不能立国的;想专靠刀枪大炮去战胜也是不可能的。从这里我们知道武化必须立足于文化的领域上,才能发扬滋长。德国战后的情况是谁都知道的,协约国把他们兵舰夺去了,商船也取去了,驻兵在莱茵河岸,并限定德国军队的数目;经济上马克骤然低落,几乎无法整理。但是,德国的国民说:“让你们把一切都取去吧,只要脑子尚在,仍然是有恢复之日的。”这句话是含有何等雄意!但,从这里我们能知道,一国的武化的确是要植根于文化。德国过去的武化的道路虽走错了,但它的武化的精神尚在,一与文化融合,前途很不可量,无怪西欧各国,都怕它再起了。

  武化,从前例看,武化要依靠文化,已经明白了。但徒讲文化可以吗?尤其是在中国,离开了武化,单去讲文化,恐怕是很难站得住的。最高文化的雅典,被并于斯巴达不是前几千年的事吗?在这个世纪竞争比从前更厉害,要想文化离开武化而独立,更是难上加难了。不过,回顾中国的现在,尤其是文化中心的各大学看来,竟无一点武化精神。我从前也到大学去讲过话,并参观了他们的寝室,见室内凌乱无章,书籍旁边堆着些花生壳子。这难道是名士风流的积习吗?我们宁可不要它。只看到德国的大学学生,虽然有些野蛮,他们的精神足可取法的。固然,像初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有时要受制于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自相决斗,伤痕满面,看来不合于中国的中庸之道;然而他的百折不挠的尚武精神,岂是中国学生所能望到吗?在这里,我很希望着中国的大学生也能和他们一样,上课要聚精会神,下课后到操场去,到游泳池去,到研究室去,决不要斯斯文文,咳嗽驼背,带有老人状态。

  我们知道,大学是一国文化的中心。武汉大学在中国中部所负的使命更属不小;那么,如何去实现那使命呢?我仍旧把武化精神来贡献:就是要诸位有强健的体魄、不挠的精神、铁般的纪律、漆般的团结;用那去发扬文化,用那去指导社会,中国才有转机,才能在国际上有一个地位。

  来汉口一月余,因为感到官气的压迫,看到腐化的风尚,深觉得在学校,尤其是大学内必须把武化精神养成去指导社会才可。因此把这个标题同诸位来讲,盼望诸位去注意它,实现它,那就是这题目的最大效果了。

  中国企业的文化与武化

  对中国的企业来讲,我们在一开始定义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地强调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忽视了人的真实需求;人类的共性是不管你是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都喜欢被关怀,被尊重,都喜欢永远快乐和健康,都喜欢享受平等和自由,都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都喜欢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都喜欢简单而不是繁琐,都喜欢光明而不是黑暗。我们固然要尊重本企业、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但我们更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当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性的需求时,才有可能持续得更长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文化更贴近人们的心灵。

  文化的核心是体现人性化,人性化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尊重基础之上的对人的全面关怀;根本点是怎么做人。对企业而言,人性化就是企业把人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对消费者、员工,全社会进行人道关怀和现世服务的过程。

  而武化的本质是强调制度化,制度化是建立在标准化、程序化基础之上的对事的全面规范;根本点是怎么做事。对企业而言,就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市场的商业手段获得剩余价值的过程。

  但是我们心里在质疑:当前,中国有多少企业懂得做人?当前,中国有多少企业懂得做事?当前,中国有多少企业懂得做人做事?

  在此,笔者提几个观点:

  做什么人?要做具有人道情怀,通过企业服务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人。

  做什么事?要借助市场手段获得企业应该获得的利益,做对社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

  怎么做人做事?如何让每个员工学会做人和做事?就是做人为前提,做事为目的,将做人和做事密切结合。做到人尽其用,用尽其才,才尽其道,道尽其民。

  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不会像“三鹿奶粉”一样顷刻间轰然倒塌,而像“同仁堂”一样上百年屹立不倒,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