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弊案”是最严重的警告


    
王攀

近年来,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甚至出现“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12月6日《法制日报》)

有研究说,宋朝50%以上的官员三代内没有为官经历,换句话说,宋朝大部分官员出身贫寒家庭;也有研究说,明朝二百多年历史里一共出2万举人、2千进士,其中43%出身贫寒家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举制和士绅文化保持了这个阶层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科举制让底层人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朝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这是纵向流动;而官员到了退休年龄就脱离官员阶层,回归乡绅,尽管仍有地位,但与平民无异,这是横向流动。

言说宋明两朝公职人员的出身,表扬科举制和士绅文化,并不是说古代有多么好,而是说现在有多么糟。革命中国之后,第一代官员基本上出身贫寒,这是翻身底层的必然。按理说第一代之后,公职人员的遴选应给予每一个合法公民平等的机会。可事实上,官场中“二代”、“三代”竟然愈发普遍。公众不惊诧“二代”、“三代”更易为官——毕竟他们有着耳濡目染的官场教育,但在这些优势之外,屡屡出现的公职招考作弊,已经远远破坏了公平。

宋明两朝官员多出身贫寒,那么,眼下的官员出身普通家庭的占多大比例呢?没有见到具体研究。但各地屡屡出现的公职招考作弊内幕提醒人们,官场的二代、三代现象应该不少。如果不制止公职招考作弊,后果不敢想象。

美国财政部门招考公职,竟然要打出广告,列举出到财政部工作的几大理由。但在国内,财政部门这样的肥缺,对人们的吸引力显然是不需要宣传的。在刚刚结束的公务员招考中,能源部门的一个岗位,竟然有近五千人去竞争。因为官本位文化和政治资源仍对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具有强力的支配地位,要想短时间内让我们的公职招考一下子像美国的公职招考那样,显然还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招考公平显然是当务之急。

可公职招考作弊内幕越来越猖狂、大胆,甚至连“潜规则”都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量身定制”,是赤裸裸的官场交易。公职招考作弊内幕发展至今,已经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问题了,而是既得利益群体的集体问题。“你的儿子进我的单位,我的女儿进你的单位”的“交叉安排”,是赤裸裸的交易;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以期自身利益的回报,更是赤裸裸的交易。这说明,在公职招考作弊上,利益相关者已经结成了共同体。他们把持了官员阶层,让这个阶层无论是纵向流动上,还是横向流动上,都已经固化,成了内循环。

所有的固化和内循环,都是失去活力的开始。当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到了赤裸裸的明规则,不仅让官员阶层失去活力,更是积累的大量的社会风险。而社会风险,是社会稳定的火器。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2-06/27011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