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斯坦有本很薄但有些名气的书《网络共和国》,在那本书中,他提到了“信息窄化”这个问题,对所谓“Daily Me”(即我的日报)持以不以为然的态度。在他看来,过分的用户自行寻找订阅信息(也就是所谓的Pull模式),会强化个人已有的信息偏见,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共识降低。我称之为:个人的信息偏食现象。
这本《信息乌托邦》,是在《网络共和国》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的论著。我在上一期《数字时代阅读报告》中提到了《网民的狂欢》和《未来是湿的》这两本对“大规模业余化”完全持有两种不同立场的书,而这本《信息乌托邦》,可以视为在这两个极端中的中庸立场之作。
大规模业余化自然会成为一种群体行动。桑斯坦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深入地分析了群体行为。他并不是单纯地论述群体行为的有效,或者无效(很多人认为群体行为的智商表现取决于该群体的最笨的那个人)。It depends。
桑斯坦先把群体分为“统计性群体”和“协商性群体”两种。统计性群体其实还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人,他们并没有展开协商行为。他举了不少例子来证明统计性群体其实还是相当惊人得有效。其中有一个例子很有趣,99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和“全世界”对决。后者其实是四个年轻的棋手,他们各自出一招建议,然后围观者投票决定最后到底该出哪一招。这个棋赛进行了四个月(两天下一步),卡斯帕罗夫最终获胜,但他承认,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如此费力。
哈贝马斯是鼓吹协商群体的,其实我们古语就有类似“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之类的话语。不过,对于那种eureka问题(即找到了!有了!这种脑筋急转弯),三个臭皮匠倒还真顶一个诸葛亮。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eureka式的问题。
学过传播学的人都知道“沉默的螺旋”,学过社会学的人则明白“群体心理压力”。Eureka问题给参与者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炫耀:我知道答案!但一些很棘手且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有点大男子主义倾向的你在一个女权主义群体中讨论性别问题——群体判断真得会失效。
桑斯坦总结了四个原因:放大某成员错误、不能获取成员全部拥有的信息、串联效应和群体极化趋势。哈贝马斯的理论,看来不仅仅是在实操层面上有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同样有其漏洞。
作者引入了另外一个哈:哈耶克的理论,也就是用某种具体的价格作为机制进行协商,这方面的例子就是预测市场。因为和每个人的切实的直接的物质利益有关,群体压力会相形之下可能被忽略。比如说一群人坐在那里预测下一届总统是谁,并要为自己的答案押上一笔资金,在这个时候,由很多人参与的预测市场会变得有效很多。好莱坞股票交易所(HSX)在预测获奖者上相当成功,在05年奥斯卡得主上的预测惊人的准确:正确判断出了全部8类允许做类似博彩的奖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地去收集信息,而ta的预测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些信息的充分披露。
哈耶克的理论,如果说稍许粗糙一点做个总结的话,大致就是:金钱选票基本上是有效的。而这个理论稍许放大一点,就是切中你实际利益的投票,是有效的。比如在Netflix.com网站上,该网站会提供你所可能喜欢的电影,但这种提供基于你对很多电影的投票评级得出的你的品味判断,故而这些评级你没有必要甚至会相当谨慎地去操作。国内豆瓣网事实上也是这种机制。换句话说,你越诚实,你得到越多。
桑斯坦最后以维基、开放资源软件和博客的分析,来作为整部书的立论部分: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信息社会。我不想在这里再进行过多的引述,我倒是想谈谈我对维基和博客的看法。
我一向认为,维基是人类文明史上相当耀眼的明珠,而相形之下,博客并不那么崇高——虽然我很少写维基词条,但博客倒是写得很勤快。维基的信息组织形式是有机的(文内的各种超链接)、也是统一的(维基是一个整体的网站,以wikipedia为例),但博客不是。博客非常象信息时代的孤岛(包括太多的没人看的博客,以及独立博客),而且写博客的人,动机极其复杂。博客世界充斥着胡言乱语和危言耸听,虽然这个信息世界比BBS还稍许好一点,但博客的书写——包括我本人在内——从来不是以严谨为出发点的。
我曾经对Blogosphere抱有很大的期望和理想,但事实证明,依靠Blog来构建类似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相当得不切实际。人们阅读blog,一是通过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而达成的偶然式拜访,二则是通过类似GR的RSS阅读器这种PULL信息的获取模式。很显然,这两种方法事实上都不能形成有效的协商,trackback之类的机制并不为大部分blogger所采用,故而,不客气地讲,我以为博客世界就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世界:它连协商都谈不上。
但维基不是。商用维基平台一般都是企业内部有着很强的功利目标所搭建起来的基本为内部使用的平台,既然有很强的功利目标,那就会尽可能地去获取信息。公共平台上的维基,诚然能看到不少别有用心的力量的侵蚀,但就总体情况而言,尚显良好。我并不是说,维基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信息平台,但它至少是一扇不错的门:打开了你所关心的那个领域的信息之门。
桑斯坦最后还是选择了“乐观主义”,虽然他承认在互联网上,集体审议和群体心理还是相当普遍,但健康的信息聚合肯定是有的。我同意他这个看法——最近互联网上的一些事件,还是能反映出群体协商,有时候的确能起到不错的效用——但总体而言,我并没有他那么乐观。即使我个人也信服价格机制对于言论市场的作用,但我们都不需要太多的论证,就明白不是所有的言论市场都可以引入价格机制的,而有些言论,引入价格机制(也就是物质刺激)之后几乎就是一场灾难:证券市场对于经济引导真得有效么?华尔街金融风暴不正是一个很响亮的耳光?
没错,it dep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