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你在高原》相隔20年的呼唤
徐明天
山东作家张炜的《你在高原》掩卷出版了。450万字、20年、39卷、10册,《你在高原》被称已知中外小说史上最长的一部小说。
张炜是一个劳动者。他的成名作是《古船》。记得《古船》是在英雄山上树林中的一个水泥配电室内写成的。他把几箱方便面带上山,在里面写作几个月,带着书稿下山。
张炜那时候还年轻,每天要写7000字,多年下来,积累下来的手稿塞了一床下,罗起来,能顶到房顶。张炜应该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那时候,他就讲了写作《你在高原》的计划,是一项与全世界的作家的劳动竞赛。
我自认为很勤奋,但是与张炜比,我一直很惭愧。不只是写作水平差别太大,劳动态度和劳动强度远远逊色。
20年来,当张炜把浩卷《你在高原》呈现给世人的时候,勾起了我对80年代的回忆。
那是一个黄金时代,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
我的青春开始于文革后期,在农业学大寨的集体劳动中开始,很快又进了兵营,《伤痕》、《班主任》、《第二次握手》都是在兵营艰巨训练之余卒读的。当了四年兵,我又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不但系统地学习中外文学,戴厚英的《人啊人》、路遥的《平凡世界》、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个年代的众多文学作品滋养着我的年轻人生。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读了几遍,他的〈心灵史〉让我心里滴泪。青春飞扬,我也大声朗诵海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在山东,部队作家李存葆、李延国名振全国,烟台师专王润滋、张炜都是文学轻年的偶像。那个时候,我们都认为张炜一定是一个大家,无限崇拜。
有一次与张炜座谈,他讲了作家的苦难感。当时正是冬天,夜晚风雪交加。张炜娓娓道来,如果我们骑车出去,看到桥洞下萎缩着一个老人,如果她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会怎么想?她有什么样的命运遭遇,沦落到在寒冬的风雪夜晚栖息桥洞?她吃过饭了没有?她如何度过这个饥寒交迫的夜晚?会不会有人来帮助她,把她领进家门,给她端上热乎乎和饭菜,让她睡到烧着火炉的炕上?
......
我们可以追问很多问题,这些追问写出来,就是感人的作品。
我知道天资不济,不能走文学之路,但文学情怀仍存心底,不时想起张炜讲的这段话。
我从机关到乡镇任职,向领导表决心:毛主席说,不了解农民,就不了解中国,身上不滚上几个虱子,就不能了解中国的农民。
我走了另外一条道路。
后来,我改变了道路。来到深圳做了一个普通记者。我开始学习了解中国的企业。
我们痛苦、徘徊、迷茫、等待。
不知不觉,离开山东已经快20年,生活碾过我们的青春年华,头发已经泛白,当兵时高强度训练落下的伤病让腰开始折磨自己,已经不能大声唱歌,疲惫感时时袭来。
看到张炜《你在高原》出版的消息,就想起了年轻的80年代。
无限感慨。
应该会写得长一些,抒发更多的生命感叹。
但是,有些累了。
就写这么些吧。
不过,我没有忘记那个北方夜晚冰雪寒风中倦缩在桥洞中的老母亲。
我不会忘记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