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环球时报》,我有博客,你发你社论,我发我博文,就这样很爽地干上了。实在不喜欢这个报社的作派,一副主流态度,一个伪命题研究,一个伪学者集合,还更好作伪观点的传播。
7日该报又出社论,称别让“弱势”情绪在中国蔓延。社论出笼,只是因了前不久由《人民论坛》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其中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受访者达55.4%,而网民则高达七成。这一结果,几乎达成中国社会全民“弱势化”倾向,弱势如此普及,实在与三十年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繁荣和大国崛起很不相符,甚至深刻反映出某种社会问题的尖锐对立。
环球这时刊出社论是何意呢?我看在于两点。一是消火。二是编谎。消火是一个巴浦洛夫式的反应,本能得很。为什么要反应呢?因为这种社会全民“弱势化”背后,就是不满情绪呀,就是不安定因素,这种不安定,比强拆强迁和跨省抓人滥用公权或者局长酒驾辗死5个学生引起的众怒还要危险,更具有群体恶性爆发的隐患,所以必须立即反应,马上去化,马上消火,马上降温,这一点,社论的本能还是有的,政府舆论嘛,就是要做这种息事宁人的事嘛。所以,消火,我是很理解的。
而第二个编谎,我就很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社论里谈起社会当今的全民弱势化,好象不是那么回事,反倒是这些干部们、知识分子和精英以及网民们自己神经出了错,在一个“追求社会进步”“大国”的“自由空气中”中集体表错了情,也站错了队。不过,这个站错队的人,还真是有些泛众,很有一些“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思了。社论中有两个颇具玩味的观点:其一是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中国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社论建议大家不要把个人的不如意上升到社会“公平或者不公平”的层面,并认为,这种上升对社会并不构成“建设性”。在这里,社论既没有给“弱势群体”作出任何理性定义和分析,也没对今天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众多“弱势事件”作出解释,便武断得出不构成“建设性”的结论,更阻止这种典型社会学研讨命题上升到“社会公平”层面,暴露出其狡诈与伪善,而其本质,莫非就是想维持某种“不公平”?
第二个观点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概念偷换,社论认为所谓“弱势群体”只是一个民生话题,而不应意识形态的引申。看起来,社论的著者可能根本忘掉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中国社会变革历史了,也忘掉了这几乎是历代社会变革的口号和实际做法,更忘记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仍然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强大之声。今天的“弱势群体”,社论可以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要谈到意识形态话题上去。然而,一个过份集权的体制如何不能得到迅速而及时地改革,一个公权普遍滥施而不能得以民众约束,一个财富与资源垄断而不能由公平正义替代,那么,这个普遍的“全民弱势”所激化的社会矛盾可能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严重。在今天现有的半市场半垄断的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业已成为公论,社会普遍不公业已成为现实,因此,社论者违背这一客现事实,只会是蒙眼说瞎话,其最终的结果,比它自己想编造的谎言还要令它自己惊讶。而今天,一个强力供给民生普及社会保障,广泛推助社会经济自由发展,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成长,大力斩断国有企业垄断利爪,真正推行民主治制,在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而《环球时报》社论,则再次可以休矣,莫再谎言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