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威胁女记者


         黑衣人威胁女记者

    今天下午,发短信给我的同事屈一平,了解她在某省调查一起爆炸案的进展情况(注:根据重点新闻报道前不许透露记者工作情况的内部规定,在这里我不能公开她的行踪)。

    她回信:“王老师,我和司机在吃饭,我包车的司机刚让人找茬打了一拳,其实是冲我来的,看似争路。我这里有新情况,还需要核实,采访很艰难,村民很麻木,我很难受。稿件完成即刻上交。”

    这让我想起几天前她刚刚到达事故现场时发与我的信息。当晚23时她从现场发来信息:“王老师,采访很不顺利,现场封锁不许靠近,警车24小时执勤。有黑衣人威胁我说不许拍照,最可怕的是员工很多都回家了,仅剩的几个人全部否认自己是员工,并且说某某工厂安全措施很完善……集体封口,我很茫然。”  

    对此,我除了不断告诉在前线的女记者高度注意自身安全外,便是指导她如何突破各种封锁,教她一些可行的方法。从而帮助她尽可能的找到核心证人,查出本真事实,为公众提供事实真相。而不是再一次让“新闻发布会”及“主流报道”蒙蔽公众。

    当下,许多职业记者在调查各种事件及问题真相时,常常面临来自相关部门的政策性管制,在种种限制之后,能够操作的报道选题已十分有限。就是这样一些“打苍蝇”(注:即被监督对象相对势力小)的报道又常常面临各种封锁:即发布的封锁与采访的封锁,也即新闻信息发布的管制与新闻信息采集的管制。

    先讲新闻信息发布的管制。许多时候,记者在完成一篇报道后,常常面临着以下尴尬:其一、记者还没回到报社,被监督的地方政府或相关单位已到报社,启动强大的“灭火程序”;其二、稿件刚刚完成,主管部门就来电话封杀;其三、已经编辑排版了,相关部门一个电话,即刻从版面上撤换下来。如此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新闻信息采集的管制,又称谓信源管制。许多地方每每发生突发事件,立即成立应急小组,其中一个重要对象便是新闻媒体,即对付记者,一些地方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对付记者的文件规定。这些年,我常奔走于各种突发事件,尤其这两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付记者的办法应该说是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强大了。

    简单梳理其办法如下:

    其一、管制记者。要求“三证齐全”的记者在事件当地宣传部登记注册,之后由专人“陪同”采访。如果不注册,便得不到宣传部的“路条”,则各部门一律不接受采访。(注:所谓三证,即出版署统一发放的记者证、身份证、媒体采访介绍信。)

    其二、管制当事人。将事件核心当事人全部控制起来,记者几乎难以见到。去年我在湖北省巴东县采访邓玉娇案时就遭此“礼遇”。当然,人民日报、CCTV、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常常会获得采访“特权”。 

    其三、管制群众。事件周边群众常常被统一思想、统一口径,让记者几乎无从获得有效的新闻信息。使记者无法行使正常的采访,即剥夺了记者合法的采访权。

    其四、恐吓收买。许多记者常会受到恐吓殴打以及收买,致使正常采访无法进行。

    针对信源封锁的问题,有记者同行感叹:“不怕新闻信息发布的封杀,最可怕的是信源的封杀。这比新闻信息发布的封杀更坏!这样事实真相便被永远的捂死在黑洞里了。”

    “流氓猖獗,是因为新闻信息被强势的封锁!”    

    记者拥有采访权,即采访自由。公众才能充分实现知情权!

    新闻信息的自由与公开,可以让公众了解真实的信息,促进人们更加理性的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与愚昧、减少不必要的暴力与冲突,从而实现人类的理性、和谐与文明。

    我的同事屈一平这几天的遭遇,几乎是所有“非主流”媒体记者在调查真相过程中都经常面临的尴尬。

    媒体的属性是暴光、公开与传播,所有罪恶的特点就是隐瞒与遮掩。一个要揭露罪恶,一个要遮掩罪恶,二者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就会升级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于是阻止一个严肃记者的采访几乎成了所有存在严重问题的部门与单位的共同特点。

    许多人说,你们为什么总是要揭露真相?因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要从不断解决问题改进问题开始,而解决问题的前提,便是面对真相,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