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为什么如此重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马路上相向而行时,对面车子直冲过来,那么你是向左躲还是向右躲?大多数人本能的反应是向右躲,最终也确实如此,向左躲发生事故、遭受伤害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向右躲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避免发生事故。

这是交通规则内化于人们行为的结果,也是人们对对方的预期导致的必然结果,即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人们会预测对方会如何做,对对方行为的预期决定了自己的最佳行动,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预期对方向右躲,那么我们也向右躲就是最佳选择。其中的核心是双方的预期,这种预期的形成是制度的表现形式,是经过人们长时期交往才形成的,同时也是节约人们交往、交易、协作的交易成本的重要机制。当人们的预期不稳定时,或者制度变化使得人们无法准确预期 别人的行为时,整个社会的交易(交往)成本会大大增加,会有许多有用的资源被浪费。

上述交通规则的例子很常见,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制度规则人们并不能理性地看待,例如司法中的程序正义的问题。当程序正义没有有效坚守的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他人行为的预测便缺乏有效的基础,无法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公平问题,更谈不上效率。比如目前大家颇为关注的李庄案,一审中存在着严重的程序非正义,从而使得这场审判变得异常滑稽。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审判伤害了人们对司法系统的正常预期,使得依人们想象、道听途说即可确定一个人有罪,有罪与无罪的界线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在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确定合适、合法的基础呢?如何在与他人交往中控制自己的眨眼次数呢?当我们的许多精力和资源用于控制眨眼时,那么正常的经济社会交往能够有效进行吗?

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房地产市场,适用于这些年来政府的各种调控措施,归纳为一点就是武断、多变、随意、短期,完全凭一些人自身的看法和部分民众的道德鼓噪来确定政策,最终的结果是人们在房地产市场找不到一个确定自己行为的基准,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损害了人们预期的稳定性。正是基于此因,我国房地产市场注定是上下起伏波动巨大、看似非理性的市场,有些人将之归咎于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其实这种不稳定是政府造成的,市场恰恰具有充分的稳定性,可以说,如果没有市场克服人为的随意干预,房地产市场波动性会更大。

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来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而制度则要求充分的稳定性,以为人们的各项活动确立稳定的预期,促进人们的相互信任,这样的经济社会才会是和谐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