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台的谈话节目请我去聊聊大学自主招生。主持人一上来就要我评价自主招生中的某个考题。我拒绝,理由是我一张口就误导了观众。我若说这题目出得好,观众会以为我赞同自主招生;我若说这题目出得不好,观众会以为我反对自主招生。但其实二者没有关系,题目出的坏可以改进,有出题的好点子也可以贡献给高考出题组,而非独享和自主。
关键是自主招生的思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猜想目的之一是怀疑高考,想另辟蹊径。不错,我也不觉得高考忠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能力。但我仍然不能认同现在的自主招生。其一,术有专攻,难道在出题上高考出题组还不如初学乍练的几个大学教师?一所高校在考题上充其量有一得之见,所以他们的自主招生断然不敢不要高考成绩。其二,高考的问题说到底不在于考题本身,而在于评判和筛选学生单纯依赖试卷。将一套考题变为两套,一次考试变为两次,丝毫无改单纯依赖试卷的思路。不仅是叠床架屋,多此一举,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国外的高校大多是自主招生。但是人家的自主招生,不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没有任何科目的考试是重复进行的。美国大学都是自主招生,但是大学不单独设立考试。考生参加全国统一的SAT考试,那考试随时举行,考生可以参加多次,选取成绩最好的一次,但是这成绩来自第几次考试是记录在案的,校方对复考的成绩会打点折扣。俄罗斯也行自主招生,全国统一的高考只有两门课程,各大学自设一些笔试,但与统一高考科目上无重合,不增加学生负担。美国大学的录取要比照三项指标:其一,刚刚提到的SAT考试;其二,中学的成绩单和推荐信;其三,面谈,这是名校不可或缺的。以耶鲁为例,校方派出一名长者和考生谈话,起码一小时,多的能谈到三小时。你想,一个长者和17岁孩子谈上一小时,还能拎不清他的斤两。换言之,面试必须是有深度的,其基础是时间的长度。而时间和交通的成本都是高昂的,耶鲁的办法是请各地的校友以志愿者的方式为母校代劳。校方综合上述三者,做出筛选。
反观我们的自主招生,也搞面试。但因为我们的考生太多,我们不可能在考场上为每个考生留出一小时的时间。托付给校友们,以中国现今的道德水准,是难于保证处以公心的,更难于被社会认可。中学的推荐信同样存疑。
我们所谓的自主招生倚重的还是笔试独木桥,不过是走两次。因此它与国外行之有效的自主招生貌合神离。
我们的自主招生还有一个目的,为本校开拓优秀生源。对某校自主招生过程中胜出的考生,该校在高考成绩录取线上为该考生降低20分,但前提是他必须第一志愿报名这所大学。吸引优秀考生无可非议,这是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一所优秀院校当然的追求。但是我们不可以限制了考生的选择空间,这样的制度是自私和双输的——学生不用说了,顶级大学因此丢失了不敢报名者,次好的大学因此得不到顶级大学的落榜者。美国大学一直是自主招生,很多优秀的中学生,同时被多所著名高校录取,选择权完全在学生手中。美国高校从来没有我们自主招生中的这种诱惑配枷锁。我们的统一高考制度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考生报名面临极大风险,我不觉得这是技术上不可解决的难题。我们尝试中的自主招生,依然不想解决这一问题。
国外的高校大多自主招生,中国1949年以前的高校也行自主招生。统一招生从来不是主流。但是尝试改革的前提是认识自身现在的问题,为着解决这些难题而踏上新路。我们时下的自主招生是匪夷所思的,因为老问题它一点都不触及。这也可以叫作改革?
载于《南方周末》2010年2月11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