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期制改革看我国教改的局限



 

刚刚结束的2009-2010年秋季学期,是中山大学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首个学期。今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将启动四学期制改革。作为广东省首 个试水学期制改革的高校,中大目前已经调整了各种相关制度。但羊城晚报记者近期调查采访发现,不少学生认为三学期制带来了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甚至影响了作 息时间;部分教师为适应制度,压缩了课程内容。对于三学期制的前景,“DIB”团队的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学生持观望态度,一成学生表示悲观,只有不到两成 的学生乐观。(羊城晚报2月13日)

 

这对“三学期”、“四学期”制改革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改革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预料之中,因为他们的改革模式与此前曾试水“三学期”制改革的 高校一样,而这些“试水”高校的改革,已经遭遇同样的结局,有的高校甚至早已恢复“二学期”制。

 

“三学期制”相对于传统的“二学期”制,优点是明显的,课程节奏会加快,学生的选择空间会扩大,学校资源的利用会更充分。可是,为何这些优点却在内地高校 见不到?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已有一些学校学期制改革的失败教训,还有一些学校会“前赴后继”?难道学期制改革在我国就如此之难?

 

分析起来,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学期制改革,往往由行政领导、行政机构为主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极低;而没有可以制约行政的力量,行政机构的拍脑袋决 策,就会延绵不绝。作为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具体执行的教育改革方案,必须事先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由师生参与决策,但很显然,师生被排除在决策之外,只有执 行的份——据媒体报道,对于广外即将推行的四学期制,一份广外学生制作的问卷显示,一半被调查者对四学期制“知道一点,但不了解具体的情况和实施时间”。

 

学期制改革,不是压缩长学期,增加短学期那样简单,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学校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长学期由20周变为18周,如果 上课方式不改,教学内容不调整,教师要上完原有的课,要么“短斤缺两”,要么加快进度,而学生在缩短10%的时间里完成原有学习内容,也会感觉学习压力陡 增。增加短学期,学校虽然说可以提供通识课程、辅修机会、各种讲座、游学机会,但如果教育教学内容安排不紧凑,“短学期”就很有可能变为“长假期”。这个 寒假,山东省曾针对省内一些学校假期过长发布禁假令,要求寒暑假总共时间不得超过85天,就是因为很多学校一再延长假期,名为让学生有更多实习时间,实则 为节省学校办学开支。教改如改到这种程度,教育机构的公信力也就大打折扣。

 

行政领导和行政机构在改革中,能考虑这么周到、仔细,能主动关注师生的利益吗?现实表明很难。行政领导只想着一刀切推出学期调整的政策,却很难想到某个学 科、某一专业、某门课程的调整,是需要由任课教师根据教育质量制订具体方案的。据媒体报道,从改革思路看,广外“2+2学制” 改革与广交会联系密切。每年,广外都安排若干学院上千名学生参加广交会,这些学院会相应停课。没有轮上“公派”的学院则照常上课,但仍有不少学生逃课。这 种方案,貌似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可是,如若有一天广交会不举办,那么,学校的学期制改革是不是就要取消呢?或者有一天广交会不需要广外那么多学生参与,学 期制改革是不是就会遭遇困境?一个成熟的教改计划,是会全面考虑所有相关问题的。

 

这就如当年扩招,有行政领导认为,一个教师给20人上课,也可给200人上课,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来“生产”一样,全然不顾教育规律。所以,才有学 期制在改革之后遭致教师和学生的反对,而由于仓促上阵,实行效果不佳,一些学校的学期制改革草草收兵。这与高校这几年来进行的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 研究生学制从三年到两年,再由两年变回三年的改革,是一样的宿命。

 

最近一段时期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对教改寄予厚望,教育部负责人已把2010年命名为“教育改革年”。但恕笔者直言,从现在的教改模 式看,教改极有可能虎头蛇尾。目前的教改,无论是教育行政机构推动的,还是各个学校探索尝试的,都是以行政力量作为改革的主导,很少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 与决策、主导改革。而离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决策的教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伪教改”。

 

真正意义的教改,应以扩大受教育者、教育者的权益为出发点和目标。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严重教育问题,主要在于权力过分集中在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者没有教育自 主权,受教育者的权益不被重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却是通过行政机构来推动,而不是在学校内,设立与行政权分 离,可以拥有教育权、学术权的教师委员会,以及可以参与决策、监督、评价的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如果改革的思路不调整,教改的前景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