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笔记和上一章的笔记,中间隔了三天。这不是因为过年造成的。事实上,在过年的三十也好,初一也好,我还是在努力中。中间隔了三天的原因是,这个只有22页的一章是相当艰深的:包含着大量哲学和符号学的命题。
本文作者鲍威尔斯教授,是我母校的一位教师。很遗憾,我从未得到过他的耳提面命,那是因为我入校选课的时候,基本上压根不知道“传播”为何物。他的学术水平可以点击这里获得。在本章的最后一节,鲍威尔斯教授展示了他野心勃勃的构想。我至今尚记得在学校的时候,问过朱立教授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人可以把传播学内所有的研究和理论“拎”一下的?朱教授说:也许有人在做,但并没有一个“拎”的结果得到普遍的认可。我衷心祝愿,鲍威尔斯的努力,未来会得到广泛的承认。
继续朗格的研究。朗格是一位哲学家(望而生畏的三个字),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她写了九本著作,其中《心灵》这本还没写完。看来关于哲学的问题,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是一项艰深的工作。朗格不是一位传播学者,但她在哲学以及符号学上获得的成就,却可以成为媒介环境学向前拓进的有力工具。本文作者提取了朗格的八大命题,并认为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符号媒介。
<第十一章 苏珊朗格的心灵哲学:媒介环境学的一些潜在命题>,作者:约翰 鲍威尔斯(John H. Powers)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朗格著作介绍,一为朗格的八大命题阐述,一为鲍威尔斯的构想。
朗格的第一部著作是《哲学实践》,这是一本哲学导论的书。朗格强调,无论从事什么研究,我们都应该构建其哲学基础(再次哀叹一下,我的哲学实在太差了)。在探讨这些哲学问题中,朗格推出了她的符号理论的早期版本。朗格后来还写过一些哲学专业的书,比如《哲学断想》——一本读者对象为哲学外行故而省去大量论辩的书,以及另外一本成就朗格大名的书《哲学新解》。在这本书里,朗格充分发展了她的符号理论,也成为她最卓越的贡献之一:一般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理论这一理解不同艺术媒介的最富洞见的方法论。
在同样是她的名著《情感与形式》这本书里,朗格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品是独特而统一的符号,每一种艺术都创造一种独特的虚拟经验,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感知到某一方面的真实经验,有利于我们的反思和深入理解。艺术符号直接呈现艺术家对某一方面人类情感性质的理解,所以通过这样的符号映射,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这方面的情感。
朗格学术生涯的巅峰是她的三卷本《心灵》。朗格在这本书中,试图为人文学科提供一个新的思想基础和哲学框架。她认为,人文学科未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心灵/身体/大脑概念问题,因而使我们建立具有充分解释力的心理学的努力遭到挫折,我们至今不能解释人类的符号心灵现象。我们过往的研究方法,都是把情感当成有机体进行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把它视为有机体拥有的一种实体(即情感和身体应该是有机体活动共同的组成部分)。朗格认为,我们的情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产生的,属于感觉到的“行为”;一类是来自有机体之外的,属于感觉到的“冲击”。换而言之,就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如下图(行为本位的心灵/身体/大脑示意图):
这张图意图说明,有机体行为产生物质身体和情感,而我们则感觉似乎是情感在物质身体中产生。在这个被称为“行为本位”的概念基础上,朗格提出了行为过程理论: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一个四阶段结构,即加速、高潮、减速和回到相对静止。这个四阶段结构是一切有机体过程的基本单位。在行为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朗格又发展出了一整套繁复的行为本位原理,包括进化原理的行为本位理论,个体渐进性的个性化过程,社会参与本质理论,还有其他类似的过程本位现象。总的说来,就是在有机体世界里,一切解释性原理归根到底是由行为原理派生出来的。
构建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朗格的目的倒不是为了要提出恰当行为举止的具体理论,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人类学理论,是在研究这样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人类的心灵是如何进化的。按照朗格的理论,人类的心灵进化是建立在行为之上的,而不能被简化为“生存需要”。
这里做个注,我隐隐感知到朗格的理论,和马斯洛的说法是不太一样的。按照后者的说法,需要是递进式的,而按照朗格的说法,需要并非递进式的。在生存没有保障之前,人类也是需要其它情感活动的(比如安抚自己的焦虑感)。从现实中来看,马斯洛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如果我能上鲍威尔斯的课的话,我会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阐释朗格的八大命题,所谓八大命题,并非是朗格提出的,而是本文作者根据朗格的著述中提炼并推导出来的。这八个命题都和理解符号媒介有关。前面已经提到过朗格的符号理论。
表征性符号媒介是可以表达观念形式的内容
(这里,稍微回顾一下什么叫表征性符号。在上一章节的笔记中提到,朗格区分了一般性符号和表征性符号。前者的意义在于它触发的行为,比如猩猩的某种嚎叫表示有入侵者,其它猩猩立刻做出有必要的回应行为。表征性符号的意义在于它唤起头脑中的观念,比如听到消防车汽笛想起前女友。表征性符号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征模式:推理性模式和表征性模式。推理性符号模式多半是语言和数学,而表征性符号模式则是艺术。)
首先,我们要去理解朗格所谓“形式”是指什么。朗格在《符号逻辑导论》里认为,任何事物最基本的特征都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的形式就是它的结构,也就是构成成分组成的一个模式。当我们要说“某物”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为该事物的组成部分;一为这些组成部分中存在的模式或安排。前者被朗格定义为“成分”,后者则定义为“关系”。(我粗浅的理解为:形式=成分+关系)
在这个对于形式的定义基础上,朗格说“内容是表达形式的媒介”(我这里要提醒一点,在朗格语境中的媒介和惯常的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是略有不同的。她所谓的媒介就是一种介质,不是大众媒介)。比如说,我们描绘一个杯子。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一只杯子”,这是采用一种媒介方式的表达。但如果我们要涉及到杯子的形式时,我们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即不同媒介方式)来表达:细骨瓷器、棕色塑料容器、防水纸做的杯子、玻璃杯、水晶杯。在前面的描述中,听者很难感知到什么,而在后面的方式中,每一种媒介方式都可以说表现了形式,而这些形式,使得这个“杯子”成为可以感知的对象。
在不同的内容里发现相同形式的能力,通过抽象的过程得以完成。抽象也是日常观念形成的基础,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抽象出来的形式。也就是说,一旦通过抽象发现了一种形式,由此产生的心理形式就是一个概念。不过,朗格区分了概念和概念过程。概念过程是尚不完全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振动是一种概念,是完全抽象的,振动这个概念可以为任何两个人所共享:来回重复的运动。但张三可能看到吉他演奏时琴弦的振动而抽象出振动,而李四则想到树叶在微风下的振动而抽象出振动。这两种想法他们是无法共享的,这两种想法被朗格称为“概念过程”(我的理解就是通向形成概念的一段心路)。
概念形成后,就可以作为样板,去搜寻更多的形式例子。当一个概念被用作样板去发现更多的例子时,朗格就称之为“解释”——一种逻辑类推。而一切符号媒介都按照逻辑类推的原理去运作。某物要够资格成为某思想的符号,它就必须能够表达这个思想的形式,表达的方法就是利用逻辑类推的某种原理。
通常被确认为符号媒介的是语言,语言利用语法和句法原理来表达构成思想的成分和关系。单词是一句话的组成部分,这句话所使用的句法,则是“思想在我们脑子里的秩序和联系”。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观念,但并不完全使用语言。
如果人们能够使用某一种媒介去感知同样的概念形式,这种媒介就可以用来创造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就具有表达那些思想的形式的本质——举例,依然是这个符号,:)
区别一般性符号意义和象征性符号意义的结构基础
符号学理论大家皮尔斯有一个三元结构模式。皮尔斯认为,当三个要素存在关系时,符号意义便产生了。这三个要素是:1)某物用作符号;2)一个有机体解释某物为符号(解释者);3)某物以某种方式代表另外一物(客体)。比如说,微笑这个符号:1)微笑被用作符号;2)看到微笑的人是行为的解释者;3)解释者相信,微笑代表一种可能的情绪。于是,微笑的意义产生了:友好?心情愉快?这里平安无事?(这三个意义依据解释者不同的可能指代三种不同的另外一物,即客体)
在这个三要素中,出现了三对二元关系,符号和解释者关系,符号和客体关系,解释者和客体关系。皮尔斯认为,符号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于是又发展出了三种符号和客体的关系:1)以客体为原因的关系;2)和客体类似的关系;3)由社会常规或约定形成的关系。基于这三种关系,皮尔斯得出符号分类基础的结论,符号有三种:指数符号(和因果关系有关);图标符号(和相似关系有关);象征符号(和约定俗成关系有关)。
意义,归根到底是一套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某一个成分的某种属性(微笑的意义并不是微笑的属性),这一点上,朗格和皮尔斯的认识是一致的。不过,皮尔斯认为,一切意义关系终归是三元关系,而朗格不这样认为。
朗格提出,一般性符号意义(皮尔斯的指数符号)和象征性符号意义的逻辑结构截然不同。前者需要三元关系结构,后者则需要四元关系结构。这两者并非同一基本事物属下的子类,它们是根本不同的。
一般性符号意义在三元关系结构里的运作
朗格关于符号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所做的解释,和皮尔斯的因果关系不太相同。。符号意义需要这三种三元关系:1)比较容易感知到的符号;2)不那么容易感知到的情况;3)把符号解释为表示情况里的一个存在物(人或物体)。只有有机体注意到符号和情况的关系时,才能得到符号意义关系的例子。
朗格认为,符号解释者假定符号和情况之间有一个结构关系,并且认为符号指示这种情况的存在。解释者总是把符号当作某情况下实际的构造成分,而使用者使用该符号认为是情景的构造成分,情景又是它所指的意义,故而,符号及其客体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符号是该客体的一个从属部分)。因果关系是符号关系的偶然特征,但因果关系不能界定一切关系——相关性并不能够证明因果关系。(说实话,这部分很搞,因为我很难自己举出一个例子来诠释这些话,我很期望有所心得的人给我一些指导)。
表征性符号意义在四元关系结构里的运作
表征性符号和一般性符号根本上是不同的。一般性符号总是被认为是某情况的实际构造成分,而表征性符号的位置总是逻辑地处在它们表达的思想之外。作为表征性符号的表现成分,绝不会是它们用作象征的概念情景的组成部分。
表征性符号需要一个四元结构:1)被表达的某物;2)把某物用作象征性符号的某人;3)该符号表达的一个概念;4)该符号指示或指向的真实世界或幻想世界的某客体。一般性符号表达的是与其结构关系的某些情况的存在,而表征性符号表达的是与其有结构关系的概念(还记得前面朗格对概念的定义么?一种抽象出来的形式)。
表征性符号表达概念、思想和理念,而不是表达它们的单纯的物质存在,比如一个艺术品,做为一个整体的表征性符号,是逻辑地处在它想表达的某种思想之外的。艺术品来表达某种思想,受到的限制来自于概念本身,而不是受到外部情况限制。哪怕这个艺术品不在了——呵呵,我用句俗话:它所代表的思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许多表达成分可以参与一般性符号关系结构和象征性符号关系结构的运作
很多符号可以同时发挥两种功能,既是一般性符号又是象征性符号。比如结婚戒指。它可以表示一种存在(作为一般性符号),也可以表示一种涉及到的社会制度(表征性符号)。不过,一个符号同时行使两个功能时,它们作为“成分”,同时参与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结构(换句话说,成分相同,关系不同,故而根据前面的形式=成分+关系,形式是不同的)。
戒指作为一般性符号,成为一个文化情景的常规成分,它参与表达了这个情景的存在(已婚)。作为表征性符号参与四元关系结构时,主导成分是婚姻观念(或制度)。
一般性符号的意义分类:以逻辑因素和心理因素为基础
第一个层次是一个符号发挥A符号功能时,还可以成为其它东西的符号。因为意义是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任何一个成分的属性。作为符号的一种,词语,它的选择还可以揭示说话人的隐性的意识形态(比如我已经习惯用TA,在不明性别的情况下,这里其实是有意识形态的)
第二个区分在于,符号的成分既可以是人造物,也可以是行为。行为符号的一切标准范畴是行为本身而不是状态。
最后一个区分是,自然符号和人造符号。自然符号是一切符合符号-客体结对的情况,无需人工干预。比如蜻蜓低飞是一个自然符号,显示出即将有大雨。人造符号则是使用符号的社群有意识涉及的符号。人造符号既是约定的,也是任意的。戒指就是这样的一种人造符号(这里顺便提及一下偶生符号这种经常作为迷信思想的基础的符号:黑猫和某事发生之间的结对关系)
符号媒介分类:推理性符号和表征性符号
推理性符号(也就是数学和语言)是有一整套严密的逻辑类推规则的,在映射我们的思想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高度的可视性,但它还是有局限性。比如描述朋友的面孔细节时,由于成分和关系上都太复杂,语言就常常捉襟见肘。
问题的根源在于,推理性符号使用的是标准化的范畴和序列性的映射规则,而复杂的结构(比如面孔)的关系却盘根错节。于是人们开发出了大量表征性符号(非推理性符号)。表征性符号把自己的关系结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让他们直接去感知,而不是要求使用者按照排列顺序一个接一个地给那些组成部分命名。
表征性符号不同于一般性符号的地方在于,它的构造成分脱离表征性符号整体后,这个局部未必有什么意义(作为推理性符号,一句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是有意义的,而且这个单词可以用在这句句子里,也可以用在那句句子里,大部分情况下,意义基本相同)。
表征性符号展示而不是命名它们投射的成分和关系,所以在表达非常复杂的思想时,它们比词语干得好。不过,表征性符号不能直接判断真伪,它们不能直接推出一个命题或做出一段陈述,这在某些场合下有些沟通困难,比如我这个缺少艺术熏陶的人,其实相当难以理解各种艺术品,因为我从来没学过那一整套表征性符号。
为了克服这两种符号各自的不足,人们就常常使用推理性符号去趋同于表征性符号,来补足推理性符号。比如我们说,张三带有蒙娜丽莎式的笑容时,就是一种趋同化手法。或者说,今天这个场景的气氛就像春天般的朝气蓬勃。
表征性符号用法的分类:以它使用的媒介固有的表达机会和局限为基础
上图是表征性符号的类别。左侧的人造创造性艺术有雕塑、绘画和建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即艺术幻觉。朗格认为,雕塑产生虚拟体积,绘画创造虚拟场景,建筑创造虚拟人居领地。原有的材料消失,成为艺术幻觉(比如画布和油料用来表达阳光洒在草地上)。而另外两种人造物则保留着构成它们的原材料。神圣人造物和世俗人造物的区别是,后者赋予日常思想物质的形式,而前者要表达的不妨称为宇宙意识。
右侧的行为创造性艺术有舞蹈、音乐、戏剧等,同样创造艺术幻觉。朗格认为,舞蹈提供虚拟力量,音乐提供虚拟时间经验,戏剧则是虚拟命运(喜剧或悲剧)。神圣行为符号,比如升旗仪式,也在表达某种宇宙意识,而世俗的表征性行为,则表示某些生活方式的思想。
在最后一节中,本文作者展示了他雄心勃勃的计划,基于朗格过程行为理论上的传播学思想架构分层模型以及分层模型细部详图。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见本书256页和257页。正如我在这篇笔记的开头所说,传播学“拎”一下的工作,一旦取得突破,那是传播学学术领域中重大的研究突破。鲍威尔斯教授的努力,我将热切期盼他获得成功。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