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温总理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2月8日新华社)
我国的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太多了,如:教育行政化倾向;教育发展不均衡、收费过高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应试教育问题、教育垄断问题、政策倾斜问题、高考移民问题、贫困生问题等等,笔者将就这些问题一一寻求答案,今天就教育行政化问题,论述当前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温家宝在座谈会上说,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温家宝强调,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有人痛切地指出,经济腐败源于政府的权力过大过多,而教育的腐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由于没有反映教育的本质特征,没有体现教育的专业性,缺乏内在的合法性及相应的权威,由此而来的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理性方向,成为简单化、片面化的教育。同时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这种领导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教育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使之丧失了教育的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严重地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使教育失去了自己引以为荣的品格和精神。
由于这种制度衍生出来的外行领导内行的趋向造成了如今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缺失,使得管理者普遍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滋生了不公平,不公正的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体制。比如:一直推行的重点学校制度,造成了教育机会和权利的不公平,使教育的畸形发展越来越严重; 对于教师职称评定,往往没有严肃、认真的专业性讨论,再加之社会“关系”等因素而流于形式,其真正起作用的标准却视而不见,造成现在的职称评定无非是一种形式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巧妙契合;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促使各大高校纷纷“运动式”扩招,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而一些大学被定为副部级的做法,让人感觉大学与官场差不多,那么腐败自然也就会多了起来。虽然现在许多人也在思考大学改革问题,但他们思考的改革,往往是在现行制度框架内或基础上的改革,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不舍得官帽,致使改革亦步亦趋。正是教育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造成了行政权力至上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
被誉为“魔芋大王”的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10年前曾受到温家宝的接见,随后才破格评为正教授,并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而在07年的时候何教授却向校方申请提前退休。主要理由是学校行政化现象严重,他的一些建议和要求总是“碰钉子”,一心想办成的事迟迟不能如愿。
“魔芋大王”何家庆
一位执著追求科学精神的教授,看不惯“学校行政化越来越严重”,愤而提出申请提前退休,爆出了我国高校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问题。现在的一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谁想一心搞科研,必须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搞关系,疏通人际渠道,争取资金,或许这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何家庆教授申请提前退休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说明行政化倾向正在成为高校科研精神的退化剂。
要真正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打破行政化的体制,这也正是钱学森教授临终时的感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看似简单的疑问,却成为钱学森留给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刻骨铭心的待解难题。教育行政化的趋向,导致教育主体意识难以形成,作用和活力受到限制。只有把教育组织从行政化分中分离出来,复其原貌,才能使教育具有旺盛生命力。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保持教育本身的独立性
随着我国的教育逐步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在与诸多社会系统进行能量交换中,教育所面临的独立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给予教育独立空间的拓展必须在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独立性内涵的基础上,去除行政化的影响,重建学校文化,把独立性的获得与社会责任统一起。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既道出了大学的真谛,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独立自由富有思想的人,而独立自由的思想又以独立的人格为前提,人的独立从教育的独立开始,教育的独立又从大学的独立开始。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指出了大学宏观上的独立;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指出了大学微观上的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指出了大学处在社会大环境之中,大学不是真空,小环境的自由必然依赖于大环境的自由。
一个社会的和谐,除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制度、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与自我的和谐,一个物质的自我与精神的自我的和谐,这种自我应以身体自由和人格自由为前提,以思想自由独立为内核,以身心的和谐统一为保障,而这些人之为人内在元素的获得,必须以教育的独立自由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从体制上理顺教育和行政组织的关系。
保持政治与教育教学的隔离,保持校园朴素的学术净土,防止“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这句古话的应验。穷国办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培养人的教育,已经堕落成捞取钱财的教育,由此而来的教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达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处理教育行政权力分配问题必须以上述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教育行政权力划分的正确性。
3、开辟筹资渠道,依靠自身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应该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生存条件,使教育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许多高校是一个高智能的群体,他们在学术上有造诣、技术上有专长、发展搞活经济如鱼得水。同时一些高校也可以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高校原始创新、基础创新的作用,助推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温总理主持教育研讨,为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教育体系行政化管理,导致制度的僵化、风气败坏,原来受人尊敬的教授,就这样成了衙役。教育行政化使教育出现错位,教育理念严重缺失,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或者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中国的教育改革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这样的衙门砸了。教育什么时候能返璞归真,“教育”不再设行政级别是我们迫切期待的。
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刻不容缓(教育改革之四)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