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骕(2009年11月在《西部科学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过去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2年江总书记讲“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最近几年胡锦涛主席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话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是要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需要制度的保障。吴敬琏老先生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制度是一个保障。科技本身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实现手段。创新最为基础的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人,没有愿意干活的人,这个创新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更没有办法实现。
最近有一种讲法,说过去全球的科技体系是按照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的,中国发展工业化比较晚,我们总是赶不上西方全球科技发展的步伐,总是落后。但是现在有一种说法,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特别是对中国来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之后,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了中国难以规避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历史性机遇,有人甚至说,如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上中国能够做得早一点、快一点,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才能有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人民福祉才能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很高,这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一件事。有领导讲我们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1%。我说“我们低到了51%”。为什么说低到51%呢?因为实际上我们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并不像一些领导讲的那么个51%,而是大大高于51%。一是在计算机产品领域,我们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是70%多,在程控交换机领域是53%、54%的水平,在汽车制造领域是60%多,船舶对外技术依存度,国内用的船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是40%多,出口船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是60%多,液晶电视的对外技术依存度86%。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把每种产品画出一个技术树,把这个产品用的各种技术归纳到几个模块里,然后就每个模块向相关企业调研,特别是向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就得出来这样几个数来。由此可见,我们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不像一些同志讲的那么低。
今天要说的第二件事,就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外技术依存依赖的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对外技术依赖是因为我们技术落后,所以我们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外的技术。但最近几年,我们因为技术落后而依赖于人的情况继续存在;与之同时,在技术上被发达国家锁定而依赖于人的情况又出现了。市场营销中讲“客户锁定”,就像我们大家都在用计算机,用计算机特别是做文字处理的人,现在用计算机的人80%、90%都是在做文字处理,但我们现在都让微软锁定了,都在用它他的windows系统。WPS系统好不好?应该说也很好,但是现在用计算机的人绝大多数都在用Windows系统,我们大家都被微软锁定了。所谓在技术上被别人锁定,即我们的企业在技术上被国外锁定了,而依赖于别人。为什么被别人锁定了?一是发达国家在法律上允许基础研究成果专利化。我们过去说知识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但美国前些年通过了一个法律,基础研究的成果也可以申请专利,允许把一些基础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专利化。这一申请专利,问题就大了,我们生产一种产品,用到一根针、一根线,如果碰到了它的专利,就得给它交专利使用费,这还要看他是否允许我们使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可以专利化,这事是很恶劣的。美国允许这样做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在本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二是国外企业在中国大面积申请专利。去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像汽车行业,我们的本土资本企业加上中外合资企业,二者申请的专利没有日本本田一家公司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多。你要发展这个产业,就遇到了它的专利。中国汽车工业刚刚开始真正起步,前若干年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这几年刚刚开始长大了,下一步很有可能遇到国外发明专利的障碍。三是国外现在不断地把专利变成专利池。本来国外企业拥有的是比较零散的专利,现在他们把自己的专利变成了一个个盆子、一张张网,用到一个专利就需要用到整个盆子的专利。这对中国不少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四是他们还把专利变成标准。在不少领域,即便我们的技术水平与他们的技术差不多,我们用我们的技术,发达国家说不行。因为即便我们把那些技术开发出来了,人家早已把那些技术变成了专利,变成了标准。这样,要用那些技术,我们也得先向人家交专利使用费,也得按人家的标准生产产品,还得交标准使用费。总体上看,既然今天中国的对外技术依赖已由过去的因技术落后而依赖于人,变成了被别人从技术上锁定而依赖于人,我们就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具体战略上做出一些调整。我们要适应国际上的这种变化,在适应当中应对这种变化。
今天要说的第三件事,就是我们的自主创新中应有更多的原始创新。现在讲自主创新,但至今对自主创新还没有概念上的严格界定。为什么没有概念上的明确界定呢?因为自主创新的概念太不好界定了,甚至自主创新战略的始作俑者都不愿定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们仅仅把自主创新归纳为三种情况,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所以说,严格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到底是什么,没办法定义。中央政府提出这个战略的基本背景是,技术上依赖于别人,我们需要打破这种僵局。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我们的技术水平确实有提高,综合国力也在增强,这个时候我们也该自己干点事了,那就是自主创新。推动自主创新,我们确实需要围绕一些瓶颈领域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些原始创新,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推动自主创新还有一个组织模式的问题。历史上,我们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两张皮,也就是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这方面的情况大大改观了,现在要实现有价值的原始创新,可能更需要强调产学研结合。科技部和发改委都在讲要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这也是推动原始创新的很好的组织模式。因为单靠专业科研院所,研发出来的技术离产业应用比较远,大学开发出来的技术更多的是一些原型技术,只有与企业结合,我们才能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有产业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当然要通过产学研产业联盟的组织形式推动原始创新,国家的投入要跟上,要调整现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政府的钱要更多地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方向流动。
今天要说的第四件事,就是我们需要加强专利预警体系建设。现在不少企业甚至央企,一些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做得很好的大型民营企业,都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技术领域的专利情况怎么样。不知道自己和别人在哪些技术方向、技术点上已经有专利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前几年推动了专利预警战略,这之后,一些企业有些改观。客观地看,我们每个大型企业都有必要结合自己所在的技术领域,绘制那个专利地图,搞明白本企业在哪些技术点上有些专利,未来需要在哪些技术点上发展哪些不会受制于别人的专利。市场经济是一种博弈的经济,你不制约别人,光让别人制约你,那最终就只能依赖别人。
今天要说的第五件事,就是为更好地推动自主创新,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大创新主体。过去我们讲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对的。但光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不够的,政府也是创新的主体。为什么说政府也是创新的主体呢?因为不管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国家,政府都在推动创新。美国政府、中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组织大量的科技计划,你能说它不是创新的主体吗?客观地看,政府一是创新的供给者,它通过推动科技计划给社会提供一些创新的共性技术;政府二是创新的需求者,政府采购干什么呢?买东西。本土企业有了好的创新产品,政府去买,就给创新的企业创造了市场。政府三是创新环境的缔造者。另外,我们的大学教育也需要改一改。同样一个人,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变得只会做题,只会当螺丝钉,不会创新。可到了别人的教育体制下,经过别人的教育,就会创新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当然,在未来的改革当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