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0年
上海商业的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
方 ; 三人谈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已经刊发了20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在互联网上都可见到我们的文章,尤其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许多观点,都被事实所证明,如2006年那场国美、永乐购并案,我们认为有利于苏宁的发展,这已成事实。2007年提出要关注农村商业的发展,去年全国农村商业的增长23年来首次超过了城市商业的增长。前瞻性的观点和对商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对读者起到了启发和思考的作用。
这一期我们集中谈谈2010年上海商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期引起商界的注意。
丁 ; 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划上圆满句号的关键之年。进入“后危机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从此前经济增长速率的高低,已转向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央、国务院确定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就是“调结构、稳增长”。最近,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要让科技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用科技的力量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低碳经济、通讯、生物医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扶持新兴产业的配套政策,政策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有个新突破。
种种迹象表明,现在我们已开始步入了人的智慧+互联网的新时代,并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具体而言:
借助互联网的勃兴,信息传送的网络化 、数字化,乃是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凭借互联网+智能化,渗透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乃是当今时代的新特点,如无人驾驶拖拉机研制成功便是一例;依托遥感器+互联网=物联网,直接与市场终端客户(消费者)对接,此乃是当今时代的“新亮点”。
有家在京的商业公司,创建物联网后,公司老总提出2010年的销售目标为40个亿,成为商业领域应用物联网的领跑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正因为此,成为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尚德公司考察时的兴奋点,所以物联网的功能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方;2009年是电子商务爆发期的前夜。从改革开放后进入商业领域的不少经营者,他们的企业经历了从进集贸类市场入手到开店创业至连锁发展的历程,但如今同类竞争剧烈,又到了经营创新期,可能这个创新期的标志就是电子商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网购销售达1689亿,同比增长90%,预计全年可达2600亿以上。2009年上半年网购用户规模已达8788万户,比同期增加2459万户,增长率为38.8%,上海网购用户率达45.2%。除了阿里巴巴、淘宝等门户网站外,商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成绩斐然,如义乌小商品市场、京东商城、中国制造网等。丁老师讲的年销40亿的京东商城,是一个由小企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公司,前后历时10年。我们不得不提醒的是从事传统门店购物形式的大型商业集团,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上不要再慢半拍。
齐 ; 2010年商业的新特点、新趋势,一是上海世博会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对商业会有很大的带动。二是金融危机过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经济将会逐步进入恢复期。物价会回升,去年是负增长,今年会略有上升,但估计不会超过2%。经济回升,物价小幅度上升,对市场也是有利的。三是长三角同城效应进一步明显,世博前加快了建设,“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建设进一步加快,运行时间将大大缩短。
长三角同城效应及世博会的举办对需求变化的影响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是外来客流会大大增加,但有客流不一定有商流,上海的商业怎么增加特色、增加吸引力,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吸引力,弄得不好,客流都流出去了。交通便捷后客流流入容易,但是流出也容易;二是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长三角面对的不仅仅是上海的居民,因为同城效应,长三角的人口更多,消费层次拉得更开,爱好更加广泛,消费更加多元,来上海的客源更加广泛,这对上海商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的变化,上海商业的商旅又怎么结合?到上海来的人有的是旅游的,有的是来参加会展,参加研讨会、定货会的,对此,如何开发工业和创意园区旅游,以旅游和文化来带动商业。
上海商业要增加吸引力,软件建设需要跟上,包括服务质量、商业结构、品牌层次、业态组合,同质化现象也要改变。
商业的营利模式亟需创新。这几年商业营销大的趋势是降价促销,这种营销方式被各行业厂商长期使用后,尽管带来了近期销售的上升,但产生了不少问题。销售额上升但利润没有同步增加,有的反而下降,结果对商家来说是赚了吆喝不赚钱,而且产生了副作用,一是消费者今天多买了,今后一段时间就不会买了,这其实是消费提前而已,年度总账算下来,商店的销售额并没有增加;另一个副作用是消费者形成了一种你不降价我不买,你打折没有打到位我也不买的心态。降价营销带来的是一种消费透支,这种方式只可偶尔采用,不宜经常搞。
就是搞降价营销也应当注意这么几点,对于哪些商品可以打折,哪些商品不可以打折,要加以分析,价格弹性系数高的商品打折后销售会上升,价格弹性系数低的商品打折销售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些商品就不必要搞降价营销;还有,降价营销不能损害商店和商品的形象,比如图书、服装论斤卖,高档店、正规店、品牌店的降价招贴过多过滥,这些都是有失身价的;再有,要研究哪些顾客对降价营销感兴趣,哪些降价促销手段其他商家采用过了,自己再搞是否合适。
丁 ; 过去的一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鉴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并通过大家的努力,从总体上讲,全国乃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餐饮业增幅较大,而曾引跑市场的主流业态连锁超市、大卖场,销售额则呈拐头向下。统计数字看出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沿海省市中的增幅是最低的,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至于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等业态,因大多采取“出租柜台+厂商联销”的方式,实难研判商业企业的景气度如何。为什么被人们称之“天之骄子”的连锁超市,会出现滑坡的现象呢?分析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层次因素:
其一,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层次高密度的各类商业网点,已超饱和,昔日的黄金地段、钻石地段风光不再,加之主要经营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而这方面的消费增长的空间极微。其二,“同质化”商品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同业间恶性削价竞争的热浪,一波未平,一浪又起,极大地压缩了毛利率空间。其三,不少企业与政府政策“对接”的行动迟缓,国家出台了鼓励“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而早年一些经营家电的连锁超市因当时看谈家电生意而退出,以致失去了一块市场。其四,当下零售商独霸一方的市场风光不再,有专家估计,现在有服装、家电、食品、鞋类、化妆品等170个行业的生产厂直接在各个城市开设专卖店,跳过中间环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产销对接,因而对单纯“搬砖头”式的零售商带来不小的冲击。所以,这批生产厂商的日子比零售商好过。
方 ; 半年苏宁关店40家,据专家认为上海家电卖场有162家2009年上海商业最大的“亮点”是促销竞争。买188元送200元,这反映上海商业已进入了一个拐点,购物中心、超市、卖场,销售增幅下滑。百货业复苏后又遇新寒潮,升幅处于平均线以下,盈利能力降低。家电、家居等大型卖场,已有关店停业的,国美、苏宁在全国出现了关店潮,据数据显示,2009年6月在过去的12个月中,国美关店已过120家,去年上,可关三分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拼老本促销以求生存,就很自然了,生存不是办法,发展才是硬道理。
丁 ; 进入后危机时代,要求人们的习惯思维和思想观念,尽快从原注重外延规模扩张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而关键在于,需尽快改变“重规模、轻效益”,以规模论英雄、排座次的传统习惯思维,应把经济发展质量、高效益摆在第一位。这里还需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政府与企业应通力合作,加快企业物联网的布局和建设。有专家指出物联网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一方面,它必将替代靠开会实现企业行政领导的传统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它必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来改造传统商业服务业,因而使消费者得实惠,企业赢得高附加值。
还要关注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政策实施,它强劲拉动了农村消费。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9年12月15日,全国累计家电下乡产品3430万件,累计发放财政补贴62.9亿元,使城乡家电普及率由过去差距20年缩短至10年。今年政策还要延伸,企业应加快与政府政策“对接”。
齐 ; 要盈利模式创新,首先要提高自营能力。扩大经销,多一些买断经营,逐渐改变靠租金、靠销售提成、靠进场费、靠占用厂商资金作为商业企业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现在我们好多商家都搞引厂进店,自己经营的越来越少。当然商家首先考虑的是短期效益,自己经营有风险,出租柜台最保险,旱涝保收,而且能把人力成本降到最低。但时间长了,自营能力逐渐蜕化了、丧失了,再蜕化下去就变成商业地产物业管理公司了。商业大集团、大公司应该尽量统一采购,采购量大,价格就可以大大降低。
第二,要大力开发商品新品类、新品牌。我们现在经营的商品品类,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大家认为商业企业在经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同质化。而同质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商品品类、品牌太少,很容易撞车,结果是走百家不如走一家。在品类、品牌上应该错位,大家都做的品类、品牌,我不做,我可以开发新的。但商家大多不愿担风险,经营老品类、老品牌最保险。一个品牌好销,大家一哄而上,争相经营,照搬照抄,最终导致同质化。
第三,要开发自有品牌。开发新产品不应该只是厂家的事,而更应该是我们商家的事,应该搞好自有品牌的开发。商家搞好产品设计,发订单让工厂生产。自有品牌的利润比经销更高,当然风险也更大(实际上要包销)。
国外好多顶级品牌都是商家掌握品牌和设计,有的还掌握面料,H&M、C&A、ZARA等服装“品类杀手”也是这样,基本上都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生产厂只挣点辛苦钱,但还是千方百计去抢订单,而利润大头都在品牌商这里。怎样寻找、引进、开发新品类、新产品。我认为,一是要有好的“买手”(采购员),去世界各地搜寻新品类、新品牌,及时引进;二是借鉴,采购国外样品进行研究,但不能侵权;三是大型商业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产品研发设计中心。
方 ; 2009年商业的盈利模式受到商界、学界的质疑,齐主任已谈到这个问题,商业盈利模式改变是从80年代引厂进店开始的,保底数,扣率制,到超市、卖场的进场费,改变了商业企业以往以经营利润为主的模式,成了渠道利润、物业利润。这次对这种食利性利润索取方式提出质疑,这是商界的良知,也是学界的新悟。国美总裁提出家电业要回归商业本质,并以开设“新活馆”的新形式,尝试自营经营,降低通路成本,恢复商业本质。也许自主经营、自行设计、自有品牌,是改变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齐 ; 营销要进一步创新。好多人都在批评商家的价格战,其实价格战的根源还是在经营的同质化。在经营上没有什么差异,就只能在价格上找差异了。如果你经营的是新品类、新品牌的话,谁来同你打价格战呢?
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再好的营销措施,也需要员工来贯彻实施。商业企业应该多培养一些大学生营业员,王震、马海燕都是大学生营业员。企业不应该把人员看作为包袱,近几年来商业大量的人才流失,也不重视对一线营业人员引入和培养,现在要有人才储备。
丁 ; 最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的建设,我们认为此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关注民生、抑制通胀所采取的战略性重大举措。但像上海这么个特大型城市,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应高起点、高标准、调结构,依托科技,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以满足城乡居民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各色需要。
方 ; 上海商业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了新的趋势。
一、商业布局的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城区的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豫园地区,不再是上海商业的几家独秀,从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上海新的商业中心纷纷崛起,徐家汇、张杨、联洋、五角场、中山公园、虹桥、中环、大宁等。边远地区的青浦等商业都成规模,发展很快,地区商业发展使消费分流,集中度减少,上海商业面临布局变化的新趋势。
二、业态、业种发展的新趋势。过去所谓新兴业态的大卖场、超市等业态,遇到了新问题,出现经营业绩下滑,增幅回落。但随之而起的新业态业种逐步出现。2009年网购异军突起,品类杀手,快速消费品专业店,如特力屋、H&M、屈臣氏等特色品牌自营店迅速发展。同时奢移品销售中国独秀,中国人购买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上海建成购物天堂后,外来人员购买奢移品的会更多,去年下半年虹桥友谊阿玛尼产品,在其它产品销售下降的情况下,它却增长了33%,久光百货销售猛增,跃升全市第三。国外高端商业销售企业前两年频频进入中国,上海商业面临业态、业种新一轮发展的趋势。
三、经营模式转变的新趋势。2010年是商业企业自觉或不自觉转变经营模式的开始之年。陈晓要回归商业本质,百脑汇要走出卖场模式,变成新商场。这些转变的关键是自主经营,自有品牌,以经营获取利润,不当食利者。但难度很大,新模式的管理已无基础,资金也难着落,人员一时难成队伍,这也许是商业的又一次改革,因此只能逐步进行,陈晓要从40%自营开始,逐步发展,这是明智之举。
衷心希望商业企业在2010年认准方向,把握时机,寻求新发展。
丁一新华社高级记者。齐曉斋上海商业研究中心主任 。方彭君主持
展望2010年上海商业的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