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调控遭遇市场经济与诸侯经济的联合抵抗
2010-2-7 凤凰周刊
2010年伊始,政府加大调控力度。通过压房地产,政府在挤压资产泡沫;通过调控钢铁,政府在挤压过剩产能。
如果政府调控有效的话,历经多次调整的中国经济不会一次次经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悲剧。
2009年的信贷大扩张,让产能过剩卷土重来。目前工业信息与过剩产能的主导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不止一次警示市场,从钢铁、水泥到玻璃、新能源各个行业存在着全面的过剩。具体举措是断绝产能过剩行业的优惠信贷,甚至不给予信贷,高价用电,以高成本断绝产能过剩之路。另一个办法就是通过财政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高科技企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从2007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55亿元的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另外,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技术改造资金200亿元,通过铁西方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全年下达投资计划4441项,总拉动投资6326亿元。
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受到两方面的巨大阻力。一是市场的阻力,政府并不能确知哪家企业具有优质基因,应该扶植成为行业龙头企业,而哪个行业是真正的产能过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政府下大力气淘汰粗钢产能的时候,2009年的基建热却让粗钢与螺纹钢、线材等低等级钢材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这就是市场的选择。而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辛国斌1月27日透露,目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原则通过了工信部所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的意见》,该份文件列出了一系列数据:2009年末国内钢材总库存量在7000万吨至8000万吨,同比高出约2000万吨至3000万吨。而在工信部宣布多晶硅过剩的时候,从企业、地方政府到行业技术人员都发出了反对的吼声,他们认为我国的多晶硅投资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因此还无法筛选出优质企业,无法发展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另一重阻力就是诸侯经济。虽然央行与工信部等不令不得给市场贷款,但是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让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并购贷款等名义救济企业。中国的大型企业正在行政主导下加快重组,这种重组可能是错误的,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继山西、山东等地对煤矿、钢铁进行行政重组之后,江西将参照上述经验重组钢铁企业。天知道江西重组钢铁厂究竟是为了什么?江西省地处内陆,在成本控制、物流、辐射半径、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在粗钢与精品钢领域市场份额都不占优势。重组一个大型钢厂就是为了不被其他钢铁企业吞并吗?就是为了卖给江西本地的企业吗?如此的诸侯经济怎么可能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果江西的银行给这样的整合项目大规模授信,毫无疑问是在滥用资金。
但在地方GDP主导政绩考核的情况下,江西鼓励钢厂做法是极其理智的。这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出于一隅的理智,从大局来看往往是毁灭性的不理智。但是,仅仅将审批权力收归发改委与工信部,就能够解决产能过剩的难题吗?发改委与工信部可以搜集到较为全面的产能数据,却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映,他们对于市场的判断很可能是基于以往数据所做出的滞后判断,只有企业才能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判断的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所有的判断错误的企业都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在政府调控之下,有可能出现几个扭曲。
一是理念扭曲,在很多时候决策者奉行大的就是好的,对于大企业的扶持不遗余力,须知通常在市场中,小的高赢利企业才是美的。让虚胖的企业并购取代高赢利的小企业,会让中国经济整体走向衰弱。二是激励机制扭曲,在严厉的管束下,许多企业钻头觅缝在行政权力的缝隙中寻找机会,那些关系深厚的权贵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将得到低廉的贷款与政府的项目、采购资金。而大多数平民企业只能在不公平的环境下艰难生存。三是货币价格的扭曲。每次产能过剩都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产物,如果中国的货币市场不改变,中国的产能过剩顽疾难以根除,只能是周而复始,卷土重来。
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解决产能过剩,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并购、重组,效率高的企业从银行拿到并购贷款,并购效率低的企业。而这一切必须由市场来主导,这就意味着应该由投资机构或者中介机构主导并购市场,而不是由发改委、工信部主导。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