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新之
有关房地产的新闻,往往都是最刺激公众神经的话题。日前,有关顺义区天竺22号地收回事件,更是占据各路媒体的显要位置。在一片欢呼严惩开发商拿地王的舆论声中,我们有必要理性清醒地观照整个事件。毕竟,今天已经是市场经济,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更多是互相依存,协调共生。对于市场经济基本细胞——企业的损害,其实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
2009年11月20日,上市公司大龙地产(14.93,0.18,1.22%)的子公司“北京市大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50.5亿元竞得天竺22号地。今年2月1日,国土资源部公告称,将收回天竺22号地,并没收北京大龙地产2亿元拍地保证金。这当然是件不愉快的事情。
不过在商言商,对于和顺义区大有渊源的的大龙房地产来说,它以高价拿下22号地,并非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和企业自身的特性相关。理性剖析大龙地产这次事件,而不是简单情绪化地幸灾乐祸,相信对于房地产行业和社会都有警示和裨益。
首先,上市公司大龙地产可谓生于顺义,成长于顺义。它的第一、二大股东均为顺义的企业,分别为北京顺义大龙城乡建设开发总公司(持有约36%的股权)和北京顺鑫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其中的北京市顺义大龙城乡建设开发总公司成立于1987年,隶属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隶属于顺义区政府的一级开发企业,实行从项目开发、施工到后期绿化、物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20多年来在顺义生根发展,在顺义开发了多个有影响力的楼盘,毫无疑义的是是顺义本土第一大开发商。在这样的路径下,这块容积率只有0.62,属于少有的低密度地块顺义后沙峪镇天竺开发区22号住宅用地,被称为中央别墅区最后一块宝地,因此有着主场之利的大龙地产,热切渴望拿下,的确是情理中事。有内部各方面信息表露,可以这么说,如果此地块不是在顺义,如果大龙地产不是顺义地产公司,一贯稳健低调的大龙是肯定不会冲上去夺标“地王”的。
其次,大龙地产购入这宗用地,也与他们一直以来的企业战略相关。过去一年,公司表现脱胎换骨,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7.48亿元,同比增
再次,大龙买地,落子布阵是在11月,突然遭遇到了12月和1月连续密集的政策变化,这可以说是对形势预见性不足,但是客观而言,也真是非战之罪。在大龙地产十大股东名单中,除占股权约达36%的大龙城乡建设开发总公司外,其余9家股东中有8家是具有银行背景的公司。深入了解得知,大龙地产其实有着较好的信贷和融资能力。11月购入土地的时候,根据当时的规定,大龙地产可以到今年5月20日才缴纳大部分的购地款项。但是12月的新政策出台,就变更为短期内要缴纳超过一半的地价款。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显然打乱了公司原来的融资步骤和整体规划,也导致了后来“不签约、不交钱”的尴尬。数年以来,有关房地产的出台政策总是不断起伏,态度和目标,往往出入很大。不要说是大龙地产这样的中型企业,即使是销售额排在全国前几名的大型开发商,都面临过进退失据几乎坐以待毙的艰险情形。规范买卖土地规则,规范开发商行为固然必要,但是维持一个政策的延续稳定,为房地产交易、开始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理性、建设性的环境更加必要。
最后来说,也需要肯定的是,国土资源部发言人回答记者问的时候,也很客观,没有上纲上线,强调这是商业行为的结果。大龙地产只是因为未能进一步履行交易义务,所以被吃掉了定金两亿元,对于公司来说,不会有进一步的处罚。而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来看,大龙地产的土地储备依然丰厚,可靠消息表明,大龙地产依然获得大股东的大力支持,依然有着良好的成长性,尤其是多家基金,都没有选择清仓出逃,这就说明,机构看好大龙的价值,尽管大龙经历了这次挫折,但未伤元气,未来还会是一家值得关注并极富潜力的房地产股份公司。
关注大龙地产收回门的商业层面上的深刻启示教训,而不是纠缠于浅层的发泄和幸灾乐祸,对于目前的中国房地产业可能有更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