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海津采访手记《访日文杂志〔和商瞭望〕总集长加藤康夫先生》
《Let’s go·粤港直通》2009年9月刊(总第72期)
版块:财富
栏目:人物
中文标题:《从日本小记者到深圳大编辑》
英文标题:《I Just Want To Do One Thing Good in My Whole Life》
页数:2P
采访手记:《这条过海龙的心理素质超好》
2005年,有朋友电我,说有个外国人到处打听我的下落,要向我咨询做渠道杂志的事。在珠江北岸的沿江路红酒使馆的临街包厢里,身高1米86的青年加藤康夫深深地向我鞠了一个很日本的见面礼。那时的他还需要两个曾在中国大学学日语专业的职员作陪才能对非体制内的媒体运营听得半懂不懂,问答之间他很辛苦,我说的每段话之后,他都要和作陪的职员就词义语境探讨一番,因为这过程里面的“媒体地理”远远要比具体操作的内容大得多深得多,可当他在半懂不懂中感受到还是颇有收获时,嘴里会高兴地啲哩咕哩地讲一串日语。
半年以后,他再也不用通过翻译逗我“老师你好”和“多谢前辈”了,汉语说得溜,人文识得透,已经敢向大陆境内的任何日文杂志叫板了。如今,他的《和商瞭望》覆盖香港、华南地区的6000多家日资企业和政府派出机构,并于2008年8月“杀了个回马枪”——在东京开设了办事处,开始派发并覆盖全日本,每期有3万本《和商瞭望》送到日本人士手中,成为与珠三角有商务关系的日本人不可或缺的读本。
大功告成之日,加藤康夫依然很小气。这几年与他在穗深两地会面必吃饭,买单的必是我。这次我嘱财富版主编刘彦博和摄影师胡波:采访加藤康夫时“我们一定要敲他一顿饭!”可关键时候这主儿王顾左右而言他,小二都把账单摆到他的面前了,结果,还是我买单。呵呵,这条过海龙的心理素质超好呀。
------------------------
附正文:
中英文提要:“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包容,这里很适合我创业,来到之后我便不想再回去。” 来自日本的加藤康夫是众多深圳创业者中的一个亮点。他创办的《和商瞭望》杂志,既是一本连接在华日本商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深圳这块创业热土上的良好结晶。
“Shenzhen is a migrant city,” said Kato Yasuo, a Japanese and one of the spotlights among the numerous entrepreneurs who came to Shenzhen, “Being open and comprehensive, the city suits me very much to start my own business. And I don’t want to go back to Japan after I came here.” Kanan Monthly, which is founded by Kato Yasuo, not only serves as a bridge and a bond connecting the Japanese businessmen based in China, but also a favorable fruit stemming from the Shenzhen entrepreneurship.
中英文主标:从日本小记者到深圳大编辑
From an Unknown Japanese Journalist to a Famed Shenzhen Editor
曾担任每次发行100万份——日本著名的刊物《周刊现代》的一名小记者,加藤康夫成为了众多深圳创业者中的一个亮点。他在深圳创办并担任总集长(即总编辑)的日文杂志《和商瞭望》,既是一本连接在华日本商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深圳这块创业热土上的良好结晶。从他踏上深圳那一刻开始,加藤康夫的创业故事便在这里铺展开来。
性情耿直,谈吐举止大方的加藤并不像大多数日本人,他更喜欢探索与创新,从他的求学经历便可看出端倪。“我是被东京外国语大学炒掉的。” 加藤开门见山,并不打算隐藏这一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光彩的历史,“我小学时要考试,中学要考试,大学还要考试,我不想再继续忍受。” 加藤告诉我们,他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主修巴基斯坦语,是父母的骄傲,大家都认为他很有出息,将是日本国未来的外交官。然而加藤觉得这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他违背了父母的意志,背上行囊开始游历自己向往的各地,去增长自己的见识。
人总归是要生活,辍学之后的加藤失去了父母的资助,他在一家只有相当于600块人民币的媒体工作室工作,“这样的工资,除了租房之外所剩无几。”于是加藤开始了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生活。暂时的困难与窘境并未使乐观的加藤退缩,两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韧进入了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并成为著名的媒体《周刊现代》编辑部的一员,他的工资也随之翻了三四倍,加上提成,比很多大学同学的工资还要高,这使加藤很自豪。
随着自豪感而来的是24小时从不间断的工作,为了应付突发新闻事件,加藤被杂志社硬是配备了两部手机,以便可随时通知他出发采访。加藤告诉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事情与工作无关。”
由于工作的缘故,加藤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有一些还在中国驻日领事馆工作,在和他们交谈中,加藤了解了北京、成都、天津以及深圳等一些城市的情况,这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说深圳很好玩,又离香港、澳门很近,我很想来看一下。”利用休假的机会,加藤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深圳。“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包容,这里很适合我创业,来到之后我便不想再回去了。”
加藤告诉我们,由于很多日资企业在珠三角投资设厂,有很多日本籍人士在珠三角工作生活,他们需要一本专门为他们提供实用生活、商务信息的媒介,为中日商务、生活信息交流搭建一座桥梁,“这件事应该由我来干!”2003年,加藤离开了《周刊现代》的记者岗位,用工作8年辛苦攒下的120万港币,全部投入来开办《和商瞭望》杂志。头三个月,加藤康夫既是总集长、编辑、记者,又是策划、营销、发行,不懂汉语、不懂行情,也不懂“规矩”,一个人大汗淋淋地跑遍珠三角的日本企业,投资的钱全花光了。可就在弹尽粮绝的时候,第一个广告来了。
加藤康夫在深圳创业7年,经历了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困难,但凭借他他与生俱来的坚韧拼搏精神,这些困难都一一化解。如今,他的日文杂志《和商瞭望》覆盖香港、华南地区的6000多家日资企业和政府派出机构,并于去年8月“杀了个回马枪”——在东京开设办事处,开始派发并覆盖全日本,每期有3万本《和商瞭望》送到日本人士手中,成为与珠三角有商务关系的日本人不可或缺的读本。
他的汉语很流畅,坐在我们旁边的日语翻译成为了“摆设”。每每谈及在深圳帮助他的每一位中国朋友,他都一谢再谢。在结束采访时,他强调:“深圳这座城市,我爱它!”
(采访/钮海津 撰稿/刘彦博 美编/高伟)
----------------------
图1:加藤康夫对自己所创办的《和商瞭望》杂志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至今还是一名单身汉。历经7年,如今《和商瞭望》覆盖香港、华南地区的6000多家日资企业和政府派出机构,并于去年8月“杀了个回马枪”—— 在东京开设办事处,开始派发并覆盖全日本,每期有3万本《和商瞭望》送到日本人士手中,成为与珠三角有商务关系的日本人不可或缺的读本。
图2:这是一支由中国人和日本人组成的营销杂志的团队,加藤(右一)和他们相处的十分融洽,他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已有了计划,分别安排一些日本员工和中国员工相互来中国和去日本工作生活几年,以得到更好的提升。